北京科技报
《北京科技报》前身为《科学小报》,创刊于1954年3月7日,是新中国第一份科技报纸,毛泽东主席曾调阅。1978年复刊后更名为《北京科技报》。
北京科技报社作为北京市市属新闻单位,是北京市唯一一家正规的综合科技类媒体机构,是服务全市中心工作大局的有力保障,具有报纸出版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等资质。也是全市网络辟谣联动机制成员单位。主管单位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报社以“尊重职业、尊重创造、终生学习、精诚合作”为团队文化,以“坚持科学精神、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为内容灵魂,以“新闻传播”“服务科学普及”“科技创新”“科技教育”为主要任务,以“融媒体传播+综合服务平台”为发展方向,通过“新闻导入、科学解读”的方式,提出“科学还原真相、科技引领生活”,为社会提供有用、有趣、有分量的科学资讯,帮助公众培育理性价值观,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为适应媒体发展大趋势,本着“移动优先、视频优先、数字优先”的原则,报社持续加强自身融媒体建设工作。目前,报社已形成“一报一网一端两微多平台”的融媒体传播矩阵,成为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批准的30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之一(许可证编号为11120240002)。
经过七十年的发展和探索,北京科技报社在新闻传播、科学普及、科技创新、科学教育等领域不断深耕,拥有原创图文内容生产、政务新媒体运维、音视频制作、信息化技术、科学展览展教、线上线下创意执行等多种服务能力,致力于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办报背景
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早在新中国诞生前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党中央就明确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后,要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到城市,要以生产建设为党的中心任务。在经过建国后头三年的经济恢复工作以后,1953年我国开始进入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科技宣传工作随之蓬勃发展起来。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科技宣传的一株独特的新苗破土而出了,即中国的第一张科技报—北京《科学小报》诞生了。北京《科学小报》的诞生,为中国科技报事业的发展开了先导。
发展历程
1954年3月7日,《科技小报》创刊,是新中国第一份科技报纸,由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编,八开两版小报。北京《科学小报》当时主要是介绍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介绍基础科学知识,帮助读者提高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具体的内容包括博物、理化、天文、地理、地质和数学、生理、卫生、疾病预防和妇婴卫生等知识以及工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经验等。
此后,《科学小报》积极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贯彻“为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服务,面向工农”的编辑方针,郭沫若、华罗庚、高士奇、竺可桢、茅以升等科学名流皆在报纸上撰文。因其内容贴近实际,通俗易懂,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其在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生产建设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创刊初期,市总工会、农林局、文化馆等有关方面将报纸分发给农村干部、工人、科普工作组等。
1955年改为双周刊,四开四版。
1956年以后改为周刊,每期发行到18万份,毛主席办公室曾打电话要人送去从刊载人造卫星到刊载宇宙火箭这一期的《科技小报》。
1978年7月1日,《科技小报》更名为《北京科技报》正式复刊,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聂荣臻元帅为复刊的《北京科技报》赋诗。
1997年,推出自己的网络版,开始中国最早的科学传播信息化的尝试。
2003年10月北京市科协和北京青年报社初步达成由北京青年报社主办并全新改版的合作意向。
2004年1月7日,《北京科技报》全面改版,正式投放零售市场,成为全国率先进入零售市场的科技类报纸。改版后的《北京科技报》以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提出“阅读科学也是享受”“我们不同于任何报纸”的办报理念,成为率先进入零售市场的、以“新奇特”为特征的、被誉为充满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精神的新锐科技传媒。
理念独特:把“阅读科学也是享受”“我们不同于任何报纸”,作为报纸特征的核心。
形式独特:形成了类杂志的富有冲击力的封面和由探索周刊、精神周刊、生活周刊构成的一报三刊结构。
内容独特:追求“奇特新深”,在操作上强调研究性揭示性知识性,强调和综合类媒体的鲜明差异。为了让科技类报纸的呆板枯燥形象“脱胎换骨”,我们强调“科味”与“人味”完美结合,趣味性和权威性的结合,热点和科学角度的结合。
2004年2月—4月,与北京电视台“科技全方位”、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走近科学”“发现之旅”栏目;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北京科技报刊发选题转载率达到80%,各门户网站纷纷转载。
2005年4月,走出国门,随美国《侨报》周日版在美国发行,发行量10万份。
2005年8月,成立中学生科学社。
2007年9月,进行包括发行、内容、运营等方面在内的全面市场调研,之后再次全面改版,读者定位为以领导干部公务员、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学知型”读者,内容定位为科学领域的探索和科学精神的探索,形式上改为类刊形态,创造性地将报纸的丰富性、时效性与杂志的精美可收藏价值完美融合,成为国内独有的突出自采特色的探索类周刊。
2011年,推出《科技生活》周刊,提出“科学还原真相,科技引领生活”,聚焦民生科普与科技创新。
2015年,与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PopularScience》(大众科学)合作,独家推出中文版,贴近世界,贴近未来;致力科普信息化服务。
2016年4月,在市科协支持下启动北京科技报客户端(原名科学加客户端)建设,2022年年初更名为北京科技报客户端。客户端集图文、漫画、长图、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和功能于一身,具有开展直播、自媒体号建设、LBS定位等能力,是响应落实中央和北京市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新型传播格局的体现,同时也发挥着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功能。
2024年9月,成为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批准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之一,许可证编号为11120240002。
目前,报社通过整合多元资源优势,逐步承接政府在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传播工作方面转移的大量职能,报社已经从一个纯粹的平面出版媒体发展成为集宣传推广、创意设计、影视制作、融媒运维、活动执行、技术支持、展览展示、科创服务、科技教育等在内的综合服务商,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政府机关、科技创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机构单位提供融媒体宣传方案、科技创新服务方案、科学普及创新方案、科技教育解决方案等综合服务,致力打造中国科普传媒品牌,推动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厚土壤、夯实根基,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北科力量。
版面设置
主要版面和栏目有:智库、要闻、理论、热点、资讯、视野、人物、生态、健康、焦点、讲堂、悦读等
工作团队
报社培养了一支专业性强、政治素养高的工作团队,其中包括资深的编辑记者团队、全媒体运营团队、创意设计团队、全流程影视制作团队、统筹策划团队、项目执行团队等,全力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综合产品和服务。
团队文化:尊重职业,尊重创造,终生学习,精诚合作
尊重职业——尊重尊重职业的人,给大家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尊重创造——尊重尊重创造的人,给大家的创造提供机制上和激励上的保障
终生学习——尊重终生学习的人,给大家营造学习的氛围,创造学习的机会
精诚合作——尊重精诚合作的人,我们要和而不同。
团队特点:特别能战斗,特别能理解,特别能提高,特别能合作。
资质荣誉
报社目前拥有报纸出版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以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等专业资质。历年来,报社及员工获得全国科技报系统优秀作品奖、北京新闻奖、北京专业报刊好新闻奖、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共计二百余次。
在阵地建设、科普服务、人才培育、宣传推广等方面,报社曾获评科普工作先进集体、首都文明单位、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获得北京科技周优秀活动奖、全国科普日优秀特色活动奖等荣誉。
作为北京市委网信办、人民日报、新华网、北京日报、科普中国、今日头条、搜狐新闻、腾讯新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等单位的优质科普号、媒体创作者、合作伙伴等,连续多年被平台方授予“优秀媒体创作者”“最具影响力奖”“最具传播力奖”等荣誉,为助力科技创新、服务科学普及、弘扬科学家精神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源优势
◎科技资源
5000+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顾问团;
500多个专业协会、学会;
200多家重点科技场馆、博物馆、科普基地;
◎媒体资源
报社作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会员单位以及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密切合作单位,可沟通联系100+主流媒体、网络媒体及新媒体。
◎社区资源
科普传播覆盖70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
媒体矩阵
为适应媒体发展大趋势,本着“移动优先、视频优先、数字优先”的原则,报社持续加强自身融媒体建设工作。目前,报社已形成“一报一网一端两微多平台”的融媒体传播矩阵,成为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批准的30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之一(许可证编号为11120040002)。
网站年发稿量2000+,年访问量超235万次。
APP日更内容20篇以上,累计下载量超66.7万次。
微博、微信、抖音、人民号、北京号、头条号、央视频号、抖音号等全网累计粉丝近200万,稿件年度传播量超9000万。
服务范围
宣传推广: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守正创新,秉持“新闻导入、科学解读”的内容生产宗旨,提供专业的内容采编服务,包括专版专题、专刊特刊、科普图书、原创图文、案例汇编、决策咨询、宣传手册等。
信息服务:围绕政务新媒体运维、多元信息服务提供定制化、分众化服务,助力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可提供信息发布,专栏专版,网站、微信、微博、App及第三方平台账号运维等服务。
创意设计:提供精准化一站式各类视觉创意设计服务,例如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多元定制类品牌设计、动漫手绘、网络UI设计等。
影视制作: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十大视频产品服务,包括宣传片、专题片、广告片、二维/3维/MG动画、直播拍摄、栏目拍摄包装、VR/AR互动等。
策划执行:提供会议沙龙、论坛讲座、学术研讨、培训调研、决策咨询、网络科普、征集意见、评比评选、比赛竞技等各类形式活动的全流程化专业科学传播策划执行服务。
科创服务:因地制宜策划服务科技成果传播和转化,如政策宣讲、项目路演、跨界沙龙、成果展示、参观对接等。
通信地址
地址:北京市白家庄东里23号院A栋北京青年报大厦十层
网站:www.bkmed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