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前辈
沉痛悼念!杨振宁逝世,享年103岁
中国航天多个“第一”,都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
科学薪火丨风云为卷、赤诚为笔——朱和周的气象人生
朱和周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理气象系。1948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在留美期间担任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和加州大学分会的组织者。1950年,他响应祖国号召,放弃了自己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业与获得硕士学位的机会,中断学业回国,全身心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气象事业。
2025-11-21 北京科协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144人当选,含13位女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1月21日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
2025-11-21 新华社、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科学印记 | 科研当如计算尺:一丝不苟,毫厘不差
张焕乔从参与研制我国第一台中子谱仪开始,到突破核武器关键数据测量技术,再到开创重离子物理研究新领域,他始终站在科研最前沿。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年代,他带领团队自力更生,攻克了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我国首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2025-10-17 北京科技报
他的51岁生日,迎来“东方巨响”
2025年10月16日,是钱三强诞辰112周年。他的一生,不仅兑现了父亲为他取名“三强”时所寄予的厚望,也实现了“学以致用,报效祖国”的诺言。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强国之路上继续前行。
2025-10-16 北京科技报
科学印记丨一张报纸背后的变革:从“铅与火”到“光与电”
汉字印刷曾受“铅与火”羁绊,信息时代如何传承汉字文化成难题。1974年“七四八工程”启动,王选团队承担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研制。面对汉字存储难题,他发明“轮廓加参数”压缩技术,将海量汉字信息压缩至几兆存入计算机。1987年首张激光照排问世,后经多代产品迭代推广,推动中国印刷“告别铅与火”,成为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
2025-09-19 北京科技报
南仁东入选语文教材,一起看课本里的科学家故事
今年秋季学期,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教材新增一篇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引起热议。南仁东的一生“追星”、袁隆平的稻田逐梦、邓稼先的戈壁坚守……课本里的科学家故事,以生动的形式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崇尚科学的“种子”,让科学家精神成为一代人的深刻记忆。科学家的故事走进课本,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除了读课文,师生还开展了哪些活动?我们来看几所学校的生动实践。
2025-09-17 人民日报
以身为盾,他们想方设法护住科学“家底”
战争年代,一大批科研人员用智慧和勇气,守护科研材料与实验仪器。他们深知,这些科学“家底”是发展科学力量的根基,烽火中护住的每一瓶试剂、每一个标本,都是为民族未来积蓄科学力量的火种。
2025-08-30 科普时报
课本里的科学家|南仁东:用一生打开中国的“观天巨眼”
南仁东,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天眼”(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南仁东星”,他的名字从此镌刻在浩瀚宇宙中。如今,他的故事走进了千万中学生的课本。
2025-08-27 北京科技报
钟南山:人的一生,总要留下点什么(大家谈人生)
“人的一生,总要在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只要留下点什么,你就是没白活。”“我面对的是生命,是生和死的问题,这一点儿都不能含糊。”8月20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人民日报撰文,深情回望自己的医学之路,分享人生感悟。
2025-08-21 人民日报
课本里的科学家 | 钱三强:甘做“卵石”和“沙粒”
他引领中国走进原子能时代,在被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15人由他动员回国。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钱三强。
2025-06-18 北京科协微信公号
/Index/dataList?style=1&cate_id=664742513722314752&type=news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144人当选,含13位女科学家
6大重点任务!教育部等7部门发文部署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
重磅!38位科学家、193项成果荣获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前沿学术碰撞,创新力量汇聚!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
推荐阅读
课本里的科学家|徐星:“恐龙猎人”与“科普达人”
2025-06-24 北京科协微信公号
蒋林树:二十载畜牧科研路 为奶牛当好“营养师”
2025-05-28 北京科技报
吴宇翔:强核报国,让马兰之光闪耀“华龙一号”
2025-04-11 北京科技报
雷涛:未来的AI,需要自主生产数据来训练自己
2025-04-07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