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韩晓芳
春季的烦躁、上火并非“小毛病”,而是身体发出的“肝气不舒”信号。通过喝疏肝茶、按疏肝穴、做疏肝操,再避开加重不适的行为,就能帮肝气顺畅“生发”,轻松度过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
一、先弄清:春季烦躁、上火,多是“肝气不舒”惹的祸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负责调节情绪、推动气血运行,而春季阳气上升,正是肝气需要“舒展”的关键时期。若出现以下情况,大概率是肝气不舒引发的春季不适:
1.情绪波动大:频繁感到烦躁、焦虑,容易因小事发火,或莫名低落、提不起精神,甚至出现失眠、多梦等问题。
2.身体“上火”症状:嘴角、牙龈反复长溃疡,喉咙干燥、发痒,眼睛干涩、发红,部分人还会出现头痛、头晕,且多为两侧太阳穴疼痛。
3.消化系统不适:肝气郁结易“犯脾”,导致食欲下降、腹胀、嗳气,甚至出现腹泻或便秘交替的情况,舌苔还可能变厚、发黏。
4.月经异常(针对女性):肝气不舒会影响气血运行,可能导致月经提前或推迟,经量减少、颜色变暗,还可能伴随痛经加重、乳房胀痛等症状。
这些不适多与春季肝气生发不畅有关,若不及时调理,可能会让情绪和身体状态陷入“恶性循环”。
二、学技巧:3个中医疏肝法,简单易操作
中医调理春季肝气不舒,核心是“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以下3个小技巧无需复杂工具,在家就能做:
1.喝对“疏肝茶”:一杯茶帮肝气“松绑”
推荐一款适合春季的“玫瑰陈皮疏肝茶”,材料常见、做法简单,能温和疏理肝气:
材料:干玫瑰花5朵、陈皮3克、枸杞5克(可选,适合眼干人群)。
做法:将所有材料洗净,放入养生壶或马克杯,用沸水冲泡,盖上盖子焖5~10分钟即可饮用,每天1~2杯,连续喝1~2周,能明显缓解烦躁、上火症状。
原理:玫瑰花能疏肝解郁、活血调经,尤其适合情绪不畅的人;陈皮理气健脾,能缓解肝气犯脾引发的腹胀、食欲差;枸杞则能清肝明目,解决春季眼干问题。
注意:玫瑰花有活血作用,孕妇、月经量过多的女性需慎用,可咨询中医师后调整配方。
2.按对“疏肝穴”:2个穴位缓解情绪与不适
通过按摩特定穴位,能直接刺激肝经,帮助肝气疏泄,以下2个穴位是春季疏肝的“关键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是肝经的“原穴”。用拇指指腹按揉,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每次按揉3~5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太冲穴能疏肝解郁、平肝降火,对春季烦躁、头痛、眼干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膻中穴:位于胸部正中线,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是“气会穴”。用手掌掌心顺时针揉搓,每次揉搓5分钟,直到局部发热。膻中穴能理气宽胸、缓解胸闷,适合春季情绪烦躁、胸口发闷的人。
3.做对“疏肝操”:拉伸动作帮肝气“舒展”
春季适合通过轻柔的拉伸动作,帮助身体气机流通,推荐一套“疏肝拉伸操”,每天做10分钟即可:
动作1:转腰疏肝。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缓慢向左侧转腰,右手轻拍左腰,停留3秒后,再向右侧转腰,左手轻拍右腰,重复10次,能促进腰部气机流通,帮助疏肝。
动作2:扩胸解郁。双手在背后交握,缓慢向后伸展手臂,同时抬头挺胸,停留5秒后放松,重复8次,能打开胸腔,缓解胸闷、情绪压抑。
动作3:梳头理气。用手指指腹从额头向后梳理头发,重点梳理头部两侧(肝经循行部位),每次梳理30次,能促进头部气血运行,缓解头痛、烦躁。
三、避开误区:这些行为会加重肝气不舒,春季要避开
调理肝气的同时,若不避开以下误区,效果会大打折扣:
误区1:熬夜打乱肝气。春季肝气需要在夜间“休养”,若经常熬夜(超过23点入睡),会影响肝气疏泄,加重烦躁、上火。建议每天23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
误区2:过度“憋情绪”。春季情绪本就容易波动,若强行压抑烦躁、愤怒等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加重。可通过倾诉、写日记、散步等方式释放情绪,避免“憋出病”。
误区3:吃太多辛辣、油腻食物。辛辣食物易助长“肝火”,油腻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肝气疏泄。春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菠菜、芹菜、春笋等疏肝理气的食物。
(单位:涉县医院,省市:河北省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