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延丽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骨头是坚硬结实的,只会因为摔跤或外力撞击而受伤。然而,随着年龄增长,骨骼的强度却可能悄无声息地下降,逐渐变得脆弱,一点轻微的碰撞就可能造成骨折。这种现象正是骨质疏松在作祟。骨质疏松被称为“隐形杀手”,因为它在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却能在无声中造成严重后果。
什么是骨质疏松?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中招
骨质疏松是指骨密度降低、骨组织结构退化,导致骨骼强度下降和易骨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正常的骨骼像蜂窝状,有一定密度和弹性;而疏松的骨骼像空心泡沫,内部孔隙变大,一压就塌。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新陈代谢变慢,骨形成的速度赶不上骨吸收的速度,骨量逐渐减少。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骨量流失速度明显加快,因此老年女性是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
早期不痛不痒,真正的危险在于“看不见”
骨质疏松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不适感,不像心脏病、高血压那样容易被发现。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骨质疏松,是在一次普通的跌倒中不慎骨折,比如髋部、腕部或脊柱的压缩性骨折。更有甚者,椎体骨折可能无明显外伤诱因,患者仅感到背部隐痛、身高变矮、驼背严重,却没想到骨头已经出现结构性破坏。一些老年人因为长时间腰背痛、活动受限才去就医,检查后才发现骨密度已远低于正常标准。因此,建议65岁以上的女性和70岁以上的男性进行定期骨密度筛查,有家族史或其他危险因素的人群,应更早进行检查。
科学补钙不等于猛吃钙片
吸收比摄入更重要:钙的吸收需要维生素D参与,而维生素D又需要日晒才能在体内合成。建议老年人每天保证15~30分钟的阳光照射,尽量在上午或下午阳光柔和时段进行户外活动。
饮食补钙优于单一依赖药物:富含钙的食物包括牛奶、酸奶、奶酪、豆制品、绿叶蔬菜、小鱼干、坚果等。日常三餐中有意识地加入这些食物,更符合人体吸收规律。
根据医生建议服用补充剂:若饮食无法满足每日钙需求,或已明确骨质疏松,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同时需注意药物种类、剂量和服用时间,避免影响其他药物吸收或造成副作用。
适当运动是“天然骨密度增强剂”
很多老年人担心运动会增加摔倒风险,反而减少活动。但科学研究表明,适度的负重运动和抗阻训练能刺激骨骼新生,延缓骨质流失。
常见推荐运动包括快走、慢跑、太极拳、爬楼梯、简易力量训练,如手握哑铃做手臂弯举、抬腿训练等。运动应以低冲击、节奏平稳为主,不必追求高强度,但要持续进行。除了强化骨骼本身,运动还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平衡能力,从而降低跌倒风险,这是预防骨折的另一重要环节。
防跌倒,比什么都重要
对于已经存在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来说,一次跌倒可能改变余生。髋部骨折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会因此长期卧床,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防止跌倒,是晚年健康生活的底线。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室内地面干燥、防滑,清除杂物和绊脚物品;浴室、卫生间安装扶手,使用防滑垫;夜间起床应有照明设施;不穿过大或底部光滑的拖鞋;视力不好者及时验光配镜;如有步态不稳,应使用拐杖或助行器辅助。老年人用药也应注意。有些降压药、安眠药可能导致头晕、反应迟缓,增加跌倒概率。
规范治疗,别“靠自己撑着”
对于已经确诊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单靠补钙和运动已不足以控制病情。现代医学已有多种有效药物,可以减缓骨量流失、增加骨密度、减少骨折发生。常用药物包括双膦酸盐、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骨形成促进剂等。治疗选择需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综合判断,切勿自行服药或随意停药。一些药物需要定期注射或静脉给药,也需严格按照医嘱操作。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复查骨密度、评估疗效,调整方案。
骨质疏松虽然“隐形”,却绝非“无害”。它悄无声息地侵蚀骨骼,最终带来的是可怕的骨折、卧床和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科学饮食、规律运动、规范治疗、合理护理,降低风险、延缓进展,让老年生活依旧稳健、有尊严。预防骨质疏松,从当下开始,每一步都不晚,但每一步都不能拖。
(单位: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