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梁剑敏
意外骨折后,医生常会用夹板固定受伤部位。做好日常护理,不仅能减少麻烦,还能为骨头生长提供良好条件。下面这些护理要点,骨折患者和家属都该好好了解。
每天三次重点检查:及时掌握骨骼状况1.看指甲:按一下固定处的指甲盖,松开后1~2秒变回粉红色才正常。如果发白超过3秒,或变紫、发黑,手脚还冰凉,可能是夹板太紧压到血管了,得赶紧找医生调整。
2.摸绑带:用两根手指捏着绑带轻轻推,能移动1厘米左右最合适。太松骨头会移位,太紧会压得疼还影响血流,如果松紧不合适,别自己调整,找医生处理。
3.问感觉:固定处突然剧痛、发麻,或有虫子爬似的痒,可能是神经受压。尤其晚上疼得厉害时,别硬扛,赶紧去医院。
夹板日常保养:细节影响愈合效果1.防水防潮:洗手洗脸用干毛巾垫着夹板边,洗澡用保鲜膜包紧夹板,时间别太长。弄湿了用冷风吹干,夏天每天擦2~3次夹板保持干爽。
2.别乱挠痒:痒是汗液或皮屑刺激所导致的,千万别用筷子等硬东西伸进去挠,会划破皮肤发炎。可以隔着夹板轻拍,或用冰袋裹毛巾敷1~2分钟。
3.衬垫别动:夹板里的棉花、纱布能保护皮肤,别因为不舒服就擅自调整或换掉,衬垫歪了、脏了找医护人员换。
三、合理锻炼:平衡好动与静
1.未固定的部位
上肢骨折的人,每天要活动没被固定的手指、腕关节,做握拳、伸展动作各20次,同时转动手腕、活动肩膀,避免关节变硬;下肢骨折的人,踝部骨折的患者除外,每天可以勾脚、伸脚30次,活动脚趾,促进血液循环。这些动作每天分3组做,每组5分钟,既能防止肌肉萎缩,又能降低血栓出现的风险。
2.固定的部位
在医生明确说可以负重之前,下肢骨折的患者不能踩地,可以用拐杖走路,但要保证受伤的肢体不着地;上肢骨折的患者不能拎重物、用力推拉,就算感觉“恢复得很好”,也不能自己增加活动强度。骨头愈合需要时间,太早负重可能会让骨痂断裂、骨头移位,延长恢复时间。要定期拍片复查,确定骨痂长得稳定了,在医生的指导下慢慢增加活动量。
3.肌肉训练
骨折后长时间不动容易导致肌肉萎缩,可以做“等长收缩”训练:大腿骨折的人,绷紧大腿肌肉5秒后放松,每组重复10次;上肢骨折的人,用力握拳5秒后松开,每天做3组。
四、需要紧急就医的情况:准确识别危险信号
1.夹板异常:夹板破损或者固定失效,比如夹板有裂缝、变形,绑带松动导致夹板移位,活动时听到骨头“咯噔”响,这可能是骨头移位的信号。
2.皮肤问题:皮肤出现压疮,像夹板边缘或受力的地方皮肤发红超过2小时不消退,出现水疱、破溃、流脓,说明皮肤受压感染了。
3.全身症状:全身状况不对劲,比如发烧超过38.5℃,而且固定的地方疼得更厉害、皮肤温度升高,可能是感染的迹象。
4.肢体功能障碍:肢体活动有问题,比如手指、脚趾不能动,摸起来冰凉,还伴有麻木没知觉的情况,可能是血管、神经严重受损了。
出现以上这些异常症状,可能意味着有严重问题,要马上就医。
五、复查和拆夹板:听从医生安排
1.复查时间
第一次固定后,建议第一周的前3天各复查一次,看看初期的固定效果;之后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各复查一次,监测骨头愈合的进度。这期间如果出现上面说的异常情况,要随时增加检查,不能等原定的复查时间。
2.拆夹板
上肢骨折一般需要4到6周,下肢骨折需要6到8周,儿童骨头长得快,可能会提前1到2周,老年人代谢慢,可能要延长1到2周。医生会通过拍片看骨痂的生长情况,判断是否适合拆夹板,家属不能因为患者“觉得没事”就要求提前拆。
3.拆后康复
拆了夹板后,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关节活动度训练,比如慢慢弯曲、伸展关节,逐渐扩大活动范围;同时做肌力训练,从提轻东西、短距离走路开始,慢慢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太早做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二次损伤,影响最终的康复效果。
夹板虽然不大,却是帮助骨头愈合的重要帮手。做好日常护理、进行科学锻炼,密切关注异常情况,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复查,才能让骨头在这个“临时家园”里顺利生长,早日恢复健康。记住,细心的护理,是骨折康复路上最坚实的保障。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