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学科
“吃饭时突然呛咳、呼吸困难,双手抓住喉咙说不出话”——这种场景在家庭聚餐中并不罕见,这是气道异物梗阻的典型表现。若不能及时解除梗阻,患者可能在4~6分钟内因窒息死亡。海姆立克急救法作为应对气道梗阻的黄金技术,能通过瞬间冲击腹部产生气流,将异物排出,被誉为“生命的拥抱”。掌握这一技能,关键时刻能挽救家人生命。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与判断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核心原理是“腹部冲击法”:通过快速向上冲击腹部,使膈肌突然上抬,胸腔压力瞬间增高,形成一股强大的气流直冲气道,将堵塞的异物冲出体外,类似“咳嗽”的生理机制,但力量更集中、更迅速。
判断气道梗阻是实施急救的前提。完全梗阻时,患者会出现“三不能”:不能说话、不能咳嗽、不能呼吸,常双手抓住颈部(国际通用的窒息求救手势),面色发紫,数秒内可能意识丧失;部分梗阻时,患者能咳嗽或发出声音,此时应鼓励其自主咳嗽,无需立即干预,若咳嗽无力或梗阻加重,再采取急救措施。需注意,儿童可能因哭闹、嬉笑时进食导致梗阻,婴儿则多因误吞小玩具、坚果引发,家长需格外警惕。
成人与儿童的急救操作步骤
成人急救需分步骤规范操作:施救者站在患者背后,双腿分开站稳,双臂环抱患者腰部;一手握拳,拇指侧抵住患者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避免压迫胸骨下端或肋骨;另一手抓住握拳手,快速向上向内冲击腹部,动作类似“向上提”,每次冲击要明显、有力,直至异物排出或患者失去意识。冲击时注意力度,既要有效又要避免过度用力造成内脏损伤。
1~8岁儿童的急救方法与成人相似,但需调整力度:施救者跪在儿童背后,双臂环抱其腰部,握拳位置同样在肚脐上方,冲击力度比成人轻,以适应儿童较弱的腹部肌肉。若儿童体型较小,施救者可坐在椅子上,让儿童坐在腿上进行冲击,便于控制力度。
若患者意识丧失并倒地,需立即启动心肺复苏:先检查呼吸和脉搏,若无反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30次按压后开放气道),每做一轮心肺复苏(30:2)后查看口腔,若发现异物用手指清除;同时让周围人拨打急救电话,说明“气道梗阻,正在施救”。
婴儿的特殊处理与自救
1岁以下婴儿的气道梗阻急救需特别谨慎,禁止使用腹部冲击,以免损伤肝脏等器官,应采用“拍背压胸法”:施救者坐姿,前臂托住婴儿胸部,让婴儿脸朝下趴在前臂上,头略低(低于躯干);用手掌根部在婴儿两肩胛骨之间拍打5次,力度适中,利用重力和震动排出异物;若异物未排出,将婴儿翻转,仰卧于另一只前臂上,头略低,用两指(食指和中指)在乳头连线中点下方按压胸部5次,深度约4厘米,速率每秒1次;交替进行拍背和压胸,直至异物排出或婴儿失去反应(此时需立即就医)。
自救适用于独自一人时发生梗阻:可快速寻找坚硬物体(如椅背、桌角),将肚脐上方抵住物体,快速向内上方冲击腹部,直至异物排出;或一手握拳按压腹部,另一手抓住握拳手自行冲击,动作与他人施救时一致。若力量不足,可借助身体重量前倾,用物体反作用力冲击腹部,为自己争取求救时间。
注意事项与常见误区
海姆立克急救法虽简单有效,但操作不当可能造成伤害。需避免这些误区:冲击位置错误(如按压胸骨、肚脐下方),可能导致肋骨骨折、内脏破裂;对婴幼儿使用成人力度,易引发肝脾损伤;在患者能自主咳嗽时强行干预,可能破坏自然排异机制。
日常预防比急救更重要:避免儿童接触直径小于3厘米的小物件(如纽扣、硬币、坚果);进食时细嚼慢咽,不嬉笑、打闹、行走或开车时吃东西;饮酒者需控制酒量,避免醉酒后吞咽功能失调;佩戴活动假牙者要定期检查,防止脱落误吞。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每一个步骤都关乎生命,家庭中至少应有1~2人熟练掌握。建议通过正规急救培训课程学习操作,配合模型练习掌握力度和位置,避免仅靠视频自学导致的动作偏差。记住,当意外发生时,犹豫和错误操作都会错失最佳救援时机,而正确的急救能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单位:邢台市南和区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邢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