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关于CT造影检查的那些事儿,你了解多少呢?
2025-03-24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740

撰文/冯冬梅

去医院做检查时,你是否听过医生说“普通CT看不清,需要做个增强CT”?这里的“增强CT”就是CT造影检查,它就像给CT机戴上一副“透视眼镜”。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一、CT造影:身体检查的“显影手电筒”

CT造影是在普通CT检查的基础上,通过注射造影剂,增强组织器官或病变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密度差异,让CT图像更清晰,助力医生精准判断病变。

以常用的碘造影剂为例,普通CT检查时,医生观察细微血管就像在阴雨天视物,模糊难辨。而造影剂就像“健康手电筒”,能瞬间照亮血管、器官和病灶,让其在CT图像中清晰“显影”。这项检查对血管性疾病(如动脉瘤、血管狭窄)、泌尿系统病变(如结石、肿瘤)的诊断效果显著,还能通过造影剂代谢过程,评估肾脏排泄等器官功能。

二、检查前:做好准备,检查更顺利

CT造影不是普通体检,提前做好准备,能让检查高效又安全!具体从三方面着手:

(一)三类人群需提前告知医生

1.过敏体质:是否对碘、海鲜、造影剂或其他药物过敏?平时易起“风疙瘩”,或吃花生嘴肿等情况,都要详细告知。过敏体质者可能需做过敏试验,或更换非碘造影剂。

2.肾功能不全:碘造影剂主要经肾脏代谢,若有肾功能不全(如血肌酐升高)病史,需提前检查肾功能(如肌酐清除率),医生会调整方案,降低造影剂肾病风险。

3.特殊情况:严重心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以及妊娠早期(孕12周内)女性,通常不建议做碘造影,务必提前与医生沟通。

(二)饮食与用药注意事项

1.禁食与饮水:腹部、盆腔CT造影前需禁食4~6小时,避免食物干扰成像;但要遵医嘱少量饮水,尤其肾功能不佳者,充足水分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

2.药物调整:糖尿病患者若正在服用二甲双胍,需在检查前48小时停药。因造影剂可能影响药物排泄,导致二甲双胍积聚,引发乳酸酸中毒。其他慢性病药物是否停药,需听从医生专业指导。

(三)穿着与物品准备

检查时需取下项链、腰带等金属饰品,避免干扰图像;建议穿宽松衣裤,方便检查操作。

三、检查中:放松心态,听从指令

整个检查过程10~30分钟,就像拍一组“动态照片”,别紧张!

打针用药:护士会在手臂扎输液管,打针时轻微“蚂蚁咬”般的痛感很快消失。要保护好输液管,避免弯折,确保造影剂顺利注入。

配合指令:CT机“大圆圈”将您缓缓送入时,听从医生提示“深呼吸,憋住气”,让器官静止,保证图像清晰。憋不住别硬撑,医生会安排重新检查。

及时沟通不适:注射造影剂时,感到“全身发热”或嘴里有“金属味”属正常反应。但若出现皮疹、喉咙发紧、呼吸困难等症状,要立即告知医生!

四、检查后:细节护理,保障健康

检查结束不代表万事大吉,做好后续护理,身体才能“安全着陆”!

留观30分钟:造影剂过敏可能延迟出现,检查后需在候诊区观察30分钟。若出现皮肤瘙痒、红疙瘩、恶心呕吐,马上呼叫护士。

大量饮水促排泄:除特殊情况(如心衰患者),检查后24小时内建议饮用1000~2000毫升水,加速造影剂排出,减轻肾脏负担。

呵护打针部位:拔针后按压5~10分钟,24小时内避免沾水、揉搓。若局部红肿、疼痛,可能是药液外漏,及时找护士处理。

警惕异常症状:短暂头晕、恶心多可缓解;但若出现尿量减少、下肢水肿,可能是肾脏损伤,需立即就医!哺乳妈妈建议检查后24小时内暂停母乳喂养,提前备好奶粉或冻奶。

未来可期:更安全的“智能显影剂”现在的碘造影剂虽然好用,但对过敏体质、肾不好的人不太友好。科学家们正努力研发更“聪明”的显影剂——环保又安全:用玉米芯、壳聚糖等天然材料做原料,排得更快,对肾脏更温和;精准找病灶:像“卫星导航”一样,只“盯”肿瘤细胞,其他器官不受影响;自我溶解:检查完自动分解,不用再担心排不出去的问题。说不定过几年,做CT造影就像做普通B超一样轻松啦!

(单位: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策论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机器人领域两大盛会8月举办,北京人形机器人领跑全国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