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治疗全解析
2025-03-10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970

撰文/王梅

慢性肾病(CKD)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其终末期表现——尿毒症阶段患者需依赖肾脏替代治疗维持生命。血液透析作为最主要的替代疗法之一,通过模拟肾脏滤过功能清除体内代谢废物与多余水分,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然而,血液透析治疗并非简单的技术操作,其涉及适应证选择、治疗方案制定、并发症防控及长期管理等多维度问题。本文将从治疗原理、适应证与禁忌证、治疗流程、并发症管理、患者生活质量及最新进展六大方面,系统解析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治疗的全貌,为临床实践与患者认知提供科学参考。

一、血液透析的定义与核心原理

血液透析是一种基于弥散、对流及超滤原理的体外血液净化技术。其核心装置为透析器,由半透膜分隔血液与透析液。治疗时,患者血液通过动脉导管引流出体外,经透析器时与特定成分的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尿素、肌酐等小分子毒素通过弥散作用从高浓度血液侧向低浓度透析液侧转移;多余水分则通过跨膜压差驱动的超滤作用被清除。同时,透析液中的电解质按需调整,以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现代透析技术已实现高效、精准的溶质清除,单次治疗通常持续4小时,每周3次,可替代约10%~15%的肾功能。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的精准把控

适应证主要包括:

1. 终末期肾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15ml/min/1.73m²);

2. 急性肾损伤合并严重代谢紊乱或液体超负荷;

3. 药物或毒物中毒需紧急净化治疗。

禁忌证需严格评估:

绝对禁忌证包括严重出血倾向、低血压休克状态;相对禁忌证涵盖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者。

三、标准化治疗流程与技术要点

1. 血管通路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为首选,具有并发症少、使用寿命长等优势;次选人工血管或中心静脉导管。

2. 透析处方制定:需根据患者残余肾功能、体表面积及并发症个体化调整血流量(200~400ml/min)、透析液流速(500ml/min)及透析时间。

3. 抗凝策略:普通肝素为常规选择,但对出血风险患者需采用低分子肝素或局部枸橼酸抗凝。治疗过程中需动态监测血压、跨膜压等参数,及时处理凝血、破膜等突发情况。

四、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体系

急性并发症:以低血压最常见,需通过控制超滤速率、调整干体重及使用低温透析液预防;肌肉痉挛可通过补充高渗葡萄糖或调整透析液钠浓度缓解。

慢性并发症:包括肾性贫血、矿物质骨代谢异常及心血管疾病。多学科协作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可显著降低并发症致残率。

五、患者生活质量与长期管理

1. 营养管理:蛋白质能量消耗(PEW)发生率高达30%~60%,需制定个体化膳食方案(蛋白质摄入1.2g/kg/d,热量35kcal/kg/d)。

2. 心理支持:抑郁焦虑发生率约40%,需建立心理干预体系及病友互助网络。

3. 社会回归:通过灵活透析排班、远程监测技术助力患者重返工作岗位。研究显示,综合管理可使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至60%~70%,接近部分恶性肿瘤预后。

六、技术创新与未来发展方向

血液透析领域正经历革命性变革:

1. 高通量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通过增大膜孔径及对流清除,可更有效清除中大分子毒素(如β2微球蛋白),改善微炎症状态。

2. 家庭透析模式:自动化腹膜透析(APD)及夜间家庭血液透析(NHHD)的普及,使患者治疗时间更灵活,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3. 生物人工肾研发:基于干细胞技术的可植入式生物反应器已进入临床前阶段,未来有望实现功能性肾脏替代。

七、结语

血液透析作为慢性肾病终末期治疗的核心手段,其有效性高度依赖于精准的适应证把控、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及个体化的并发症管理。从血管通路维护到长期生存质量改善,需要肾内科、血管外科、营养科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随着技术创新与慢病管理理念的进步,血液透析正从单纯的“维持生命”向“提高生命质量”转变,为终末期肾病患者带来更多希望。未来,生物工程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或将彻底改写肾脏替代治疗的历史,但当前仍需夯实规范化诊疗体系,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治疗结局。

(单位:魏县达康血液透析中心,省市:河北省邯郸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新一代国产通用CPU发布!性能接近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迎首批新生,有哪些培养特色?
北科大首设“碳中和创新班”,培养模式如何实施?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