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玉婷
在现代医学中,抗生素作为一类重要的抗菌药物,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极大地降低了细菌感染的死亡率。然而,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现象日益严重,给公共卫生带来了诸多严峻挑战。因此,了解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滥用的危害,对于维护个体健康和公共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抗生素的正确使用
(一)确定适应证
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使用前需通过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确认病原体。例如,细菌性肺炎患者通过痰培养和药敏试验确定致病菌后,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如普通感冒或风湿性关节炎,抗生素无效,不宜使用。
(二)合理选择药物
选择抗生素时,应根据病原体的种类、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生理、病理状态等因素综合考虑。对于轻度感染,可优先选择窄谱、副作用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或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对于严重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则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广谱、强效的抗生素。同时,还需考虑患者的过敏史、肝肾功能等因素,以确保用药安全。
(三)合理设定抗生素剂量和疗程
抗生素剂量应基于患者特征和药物特性确定,确保有效抗菌浓度,避免过量引起不良反应。疗程应根据感染类型和恢复情况决定,通常在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3~5天以防止复发。例如,急性细菌性扁桃体炎通常需治疗7~10天。
(四)遵医嘱规范用药
使用抗生素时,患者应严格按医生处方和医嘱服药,不得自行更改剂量或疗程。注意药物储存条件,避免失效。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二、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一)细菌耐药性上升
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迅速耐药,在低浓度下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获取耐药基因耐药。耐药菌使抗生素失效,提高治疗难度和成本。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多种抗生素无效,需特殊治疗。耐药菌传播可能引发“超级细菌”,导致严重后果。
(二)破坏人体正常菌群
人体正常菌群在皮肤、黏膜、肠道等部位,对维持生理功能、增强免疫力和抵御病原体有重要作用。抗生素杀灭致病菌时,也会破坏正常菌群,导致菌群失调。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减少肠道有益菌数量,有害菌过度生长,引发肠道疾病。菌群失调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抵抗力,增加感染风险。
(三)药物不良反应增加
滥用抗生素会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过敏、胃肠道反应和肝肾损害等。特定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可能引起耳毒性,喹诺酮类可能影响儿童软骨发育。此外,抗生素间相互作用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四)医疗成本上升
抗生素滥用导致治疗效果差、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耐药菌感染需用更昂贵的抗生素或联合用药,治疗时间延长导致更多检查和护理,加重医疗负担。研究显示,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菌感染给全球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三、应对抗生素滥用的措施
(一)强化医疗管理
医疗机构需建立抗生素管理制度,规范医生处方行为。开展抗生素合理使用培训,提升医生对滥用危害的认识,确保根据临床指南和患者情况合理开方。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及时纠正处罚不合理使用行为。
(二)加强公众教育
提升公众对抗生素正确使用的认知,关键在于减少滥用。通过多种渠道普及抗生素知识,包括作用机制、适应证、正确使用方法及滥用危害,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用药观念,避免自行购买使用。教育公众就医时配合医生治疗方案,不随意要求抗生素。
(三)强化细菌耐药性监测
建立全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定期分析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数据,掌握细菌耐药性发展趋势。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策略和临床指南,提供合理使用科学依据。加强国际监测网络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细菌耐药性问题。
总之,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是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而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不容忽视。只有通过加强医疗管理、公众教育、细菌耐药性监测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遏制抗生素滥用现象,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确保抗生素在未来仍然能够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单位:扎兰屯市人民医院,省市: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