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马晗
一些人心中“频繁做放射检查会致癌”的说法如同阴影笼罩。这种忧虑不是空穴来风,随着医学知识的逐渐普及,人们对辐射的潜在危害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存在不少误解。频繁做放射检查,到底会致癌吗?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放射检查的安全性又是怎样的呢?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利用放射检查为健康服务?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探究放射检查与癌症的复杂关系。
一、放射检查原理与常见类型
放射检查是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穿透人体,不同组织对射线吸收程度不同形成影像。X线检查是最基本的检查,其中胸部X光片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初步筛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排查肺炎,肺结核等,可以迅速提供肺部大致形态信息,而用于骨折,骨质增生等病变的检查时,可清楚显示病变,单次检查辐射剂量一般为0.02~0.1mSv,相当于3天自然本底辐射量。CT检查,相当于给身体作“切片”,是对身体某一部位的断层扫描成像,对胸部病变的检测敏感性及准确性明显较高,尤其是对早期肺癌的诊断有重要作用。但其辐射剂量相对较高,一次胸部平扫接受的辐射剂量约为6mSv,一次胸部增强扫描接受的辐射剂量为5~15mSv,约相当于2年自然辐射量。但该剂量水平仍处在国际上公认的安全评估范围。
二、辐射致癌的科学依据与风险评估
电离辐射致癌,是医学界早已明确的共识。辐射能够破坏人体细胞的DNA结构,当细胞DNA损伤无法正常修复时,细胞就会发生突变,如果突变累积,导致细胞生长调控机制失控,便有可能发展成癌症。但是,辐射的暴露并不必然导致癌症,其风险与多种因素有关。如EPI-CT多国队列研究,针对儿童和青少年中的风险进行了具体评估,发表于2023年《自然医学》中,结果发现骨髓剂量每累计100mGy,血液肿瘤发病风险增加近2倍,低至10~15mGy即可发现风险增加。
但这并不意味着单次检查就危险,这类癌症的发生与所检查的部位、辐射剂量、患者年龄与性别、是否进行重复扫描等多个因素有关。以儿童群体为例,即使在对辐射更敏感的儿童中,CT检查的绝对风险仍然很低。以EPI-CT研究中的平均剂量(约8mGy)估算,大约每1万名儿童中,只有1~2人会在接下来的12年中因辐射暴露发展为血液系统肿瘤。这种“人群层面的微小上升”不等同于“个体无法接受的高风险”。对于成年人而言,身体细胞相对稳定,对辐射的耐受性也相对较强,单次或偶尔几次在正常剂量范围内的放射检查所带来的致癌风险更是微乎其微。国际上针对辐射风险制定了严格标准,当人体接受的急性辐射剂量低于100mSv时,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健康损害,常见的放射检查所使用的辐射剂量都远低于这一水平。一般来说,日常的医学放射检查,如常规X光、CT等,达不到100mSv的阈值,其患癌风险处于可控状态。
三、降低放射检查风险的措施
医疗领域一直致力于降低放射检查中的辐射风险。一方面,设备制造商不断研发新技术,推出低剂量CT等设备。例如,一次胸部低剂量CT的扫描辐射剂量约1mSv,通常是普通胸部CT扫描的1/5~1/6,但肺部病变发现能力和诊断效果却与普通胸部CT相当。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逐步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剂量调制算法及图像重建算法等可以根据患者体型,检查部位精准调节辐射剂量,可以提高图像质量,避免因图像不清导致的重复曝光。临床操作上,医生严格遵循正当性和最优化原则,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做放射检查。只有当通过放射检查获得的诊断信息对患者的治疗和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时,才建议检查。在检查过程中,放射医师会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曝光范围、方式,尽量减少辐射剂量,同时要求患者配合,如胸腹部检查时配合呼吸,避免产生运动伪影影响图像质量,进而减少二次曝光可能。
放射检查是疾病诊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经常做放射检查致癌”是一种片面性的夸大。辐射固然存在潜在致癌风险,但在正常医疗规范下,单次或偶尔几次放射检查造成的风险小。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放射检查,既不盲目恐惧,也不随意滥用。在医生专业指导下合理使用放射检查这件重要的工具,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单位:忠县中医医院,省市: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