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胆结石不等于胆囊切除:你需要知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2025-03-03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726

撰文/李有创

胆结石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主要发生在胆囊或胆管中。很多人一听“胆结石”就以为只能靠“切掉胆囊”来解决问题,甚至在没有症状时也被建议尽早手术。事实上,这种认知存在偏差。胆结石的处理原则并非“一视同仁”,而应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有无症状、并发症风险等多因素综合判断。胆囊虽然不是生命必需器官,但它在储存和浓缩胆汁、调节消化方面仍具有一定生理功能。对于没有症状的“静默型”结石,贸然切除胆囊反而可能带来消化功能紊乱等后遗症。因此,了解胆结石的发病机制、预防方法及科学治疗策略,有助于我们在“保胆”与“手术”之间做出合理决策。

一、胆结石的形成机制与高危人群

胆结石的形成通常与胆汁成分失衡、胆囊运动功能减弱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胆汁中含有胆固醇、胆盐和卵磷脂等成分,一旦胆固醇比例过高或胆囊排空能力下降,就容易形成结晶,逐渐聚集成结石。高脂饮食、久坐少动、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现代生活方式是主要诱因。此外,女性,尤其是中年期或多次妊娠的女性,因体内雌激素影响,更容易出现胆结石;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快速减肥、糖尿病和肝病患者也被认为是高风险人群。了解自身风险,有助于早筛查、早管理。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并保持良好的饮食与运动习惯,以减少结石形成概率。

二、无症状结石是否必须手术

医学上通常将胆结石分为“有症状型”与“无症状型”。多数无症状胆结石在体检中被偶然发现,没有引起胆绞痛、发热、黄疸等不适。对于此类患者,主流观点是不建议立即手术,而是采取“密切随访+生活管理”的方式观察。研究显示,大多数无症状患者终身也不会出现临床症状,切除胆囊不仅无益,反而可能造成术后腹泻、脂肪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适应问题。胆囊收缩功能正常的病例可考虑胆道镜取石或腹腔镜胆囊切开取石。只有在出现反复发作的胆绞痛、胆囊炎、胆管堵塞、胆囊功能严重下降或结石体积较大时,才建议进行胆囊切除术。此外,如果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或胆囊壁钙化等可能癌变的病变,也应尽早手术。因此,胆结石并不等于“必须切胆”,更不宜一发现就盲目手术,而应个体化评估治疗策略。

三、预防和保守治疗:不是只能等开刀

在胆结石尚未出现严重症状前,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延缓病程。首先,在饮食方面,应少食高胆固醇、高油脂、高糖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摄取健康脂肪,如橄榄油、深海鱼类脂肪,有助于稳定胆固醇代谢;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期禁食,因为胆囊缺乏规律排空也会促使结石形成。其次,规律运动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能增强胆囊收缩功能。对于部分轻症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熊去氧胆酸类药物帮助溶解结石,但适用范围有限,需在专业指导下使用。此外,中医调理、体外震波碎石等辅助方式,也可作为补充治疗方式用于特定人群。最重要的是保持定期超声检查,监测结石变化,为日后是否需干预提供依据。这样,在保胆的基础上实现疾病管理,既避免不必要手术,又能保障健康。

四、结语

胆结石并非简单的“手术病”,它需要因人而异的诊疗策略。有些人可能终生不发病,有些人则会因小小结石引发大问题。关键在于识别风险、科学预防、合理评估和个体化治疗。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规范的随访检查、及时处理并发症,我们可以做到既保护器官功能,又避免病情恶化。在医生指导下“带石生活”,也是一种科学的选择。学会倾听身体的信号,不恐慌、不盲从,才是面对胆结石最好的应对方式。科学面对胆结石,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盲目恐慌或过度干预,可能得不偿失。保持理性、持续关注胆囊健康,是长期管理的核心所在。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新一代国产通用CPU发布!性能接近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迎首批新生,有哪些培养特色?
北科大首设“碳中和创新班”,培养模式如何实施?
推荐阅读
胆结石的防治:早期症状与有效治疗
2025-03-02 北京科技报
治疗胆结石的新方法!快快收藏!
2025-02-10 北京科技报
老年胆囊炎与胆结石须注意的五个问题,我来告诉你!
2025-01-20 北京科技报
胆结石偏爱谁?快自查中招没
2025-01-13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