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东
疫苗的本质是通过模拟病原体,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记忆细胞。当真正的病菌或病毒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识别敌人”,并启动免疫反应,消灭病原体,从而预防疾病发生。以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为例,在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普及前,该病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导致肢体残疾甚至死亡;而广泛接种疫苗后,我国已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多年。
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疫苗接种每年可避免200万~300万人因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麻疹等疾病死亡。从预防乙肝、结核等常见传染病,到对抗新冠病毒,疫苗始终是人类抵御疾病的“超级武器”。对于儿童而言,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疫苗更是不可或缺的健康保护伞。
常见认知误区:别让误解耽误保护时机
误区1:“现在传染病少见,不用接种疫苗”
传染病的减少,正是疫苗广泛接种的成果。一旦接种率下降,疾病极易卷土重来。如2019年,因疫苗接种率不足,全球麻疹病例数激增300%。看似“消失”的疾病,实则可能因一个未接种的孩子引发传播。
误区2:“疫苗有副作用,不打更安全”
任何医疗手段都存在极小概率的不良反应,疫苗也不例外。但与疾病本身的严重危害相比,疫苗的获益远大于风险。例如,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可能出现低热、局部红肿,通常1~2天可自行缓解;而百日咳可导致剧烈咳嗽、窒息,甚至死亡。
误区3:“自费疫苗不重要,打免费的就够了”
我国疫苗分为免疫规划疫苗(免费)和非免疫规划疫苗(自费),两者同样重要。免费疫苗预防的是危害大、发病率高的疾病;自费疫苗则能提供更全面的保护,如13价肺炎疫苗可预防肺炎球菌引发的肺炎、脑膜炎,五联疫苗能同时预防五种疾病,减少接种次数。
接种全攻略:从时间到禁忌一次说清
1.牢记接种时间表
儿童从出生到6岁需接种多种疫苗,不同疫苗有严格的接种时间: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预防乙肝和结核病。1月龄第二次接种乙肝疫苗。2、3、4月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百白破疫苗。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第三针、A群流脑多糖疫苗。家长可通过“儿童预防接种证”或手机接种APP记录时间,错过接种需及时补种,确保免疫效果。
2.谨慎判断接种禁忌
并非所有孩子都能随时接种疫苗,存在以下情况需暂缓或避免接种:
急性疾病:发热(体温≥37.5℃)、咳嗽、腹泻等患病期间,建议痊愈后再接种。
严重过敏:对疫苗成分(如鸡蛋、酵母)严重过敏者,禁止接种相关疫苗;曾因接种疫苗发生过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需咨询医生。
免疫缺陷: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儿童,需谨慎评估。
3.接种后科学护理
留观30分钟:接种后需在接种点观察,以便及时处理急性过敏反应。
避免抓挠: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若出现红肿、硬结,可用干净毛巾冷敷缓解。
关注身体反应:轻微发热(<38.5℃)、食欲不振属正常现象,可通过多喝水、物理降温处理;若发热持续超48小时、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
疫苗犹豫的代价:一个家庭的沉重教训
某地曾有一名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在幼儿园感染麻疹病毒。由于同班部分孩子也未完成接种,导致疫情扩散,数十名儿童感染,其中2名幼儿因并发肺炎、脑炎住院治疗。这一案例警示我们:每一次对疫苗的犹豫,不仅是对自家孩子的不负责,更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隐患。
疫苗接种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石,更是每个家庭守护健康的责任。家长们应摒弃误区,主动了解知识,按时带孩子接种疫苗。只有群体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形成“免疫屏障”,让所有孩子远离传染病威胁。从今天起,重视疫苗接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单位:大名县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