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学院路、南至知春路、西至万泉河路、北至清华西路-清华东路,在北京市海淀区这块约9.5平方公里的方寸之地,汇聚了以智源研究院、智谱、面壁智能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与创新企业,代表着中国人工智能的核心力量。在这里,前沿理论被提出、重大模型被训练、全球性的原创成果不断涌现,在全球竞逐中屡创突破和“第一”,用坚实步伐推动着“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6月17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这片著名的创新之地,感受到了北京作为“人工智能第一城”的澎湃活力。
从技术到人才,夯实AI创新生态的“底层逻辑”
“当一个想法大学做不了、企业不愿做,就到智源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简称“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如此解释智源研究院的初心,首要是聚焦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面对“硬骨头”选择“为天下先”,完成“从0到1”的创新。
早在2020年10月时,智源研究院便成立了一支百余人的技术攻关团队研发“悟道”系列大模型。从2021年首个超大规模中文预训练模型“悟道1.0”到登顶世界最大参数模型的“悟道2.0”,再到2023年全面开源、具备六大多模态能力的“悟道3.0”,智源研究院一步步打破技术边界,而“悟道”系列也自此开启了我国的大模型时代。
“大模型的出现,成了AI第三次浪潮的新拐点。随着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不断取得突破,能执行视觉感知、语音识别、推理决策等综合任务的通用大模型将成为多领域产业的‘大脑’去解决各类问题。”今年6月初,智源研究院又发布了“悟界”系列大模型,包括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Emu3、脑科学多模态通用基础模型见微Brainμ、跨本体具身大小脑协作框架RoboOS 2.0与具身大脑RoboBrain 2.0以及全原子微观生命模型OpenComplex2在内的成果,把人工智能从数字世界拓展至物理世界。
除了技术之外,AI创新生态中的“底层逻辑”还有高素质的人才和和创新主体的企业。智源研究院是在科技部和北京市支持下,联合北京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单位共建成立的,以支撑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为己任的智源研究院,也同时承担了培育人才和培养企业的重要职责。
智源研究院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青年人才挑大梁,开放生态育创新”的组织方式广泛链接组织全球顶尖学者,通过“智源学者、智源大会、智源社区、青源会”等多样形式,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学术共同体。截至目前,从智源研究院走出的青年人才中已有近20人组建了初创企业,在孵化的1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中,1家估值超百亿元,5家估值超十亿元,累计再融资金额合计超过75亿元,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夯实了发展的“底层逻辑”。
智能体服务“智慧生活”,端侧创新“解放生产力”
“帮我下单上个月买过的牙膏、再来一杯加冰少甜的咖啡……”只需要简单的一条文字或者语音指令,你的手机就能像人类一样边思考边行动,完成最多超过50个步骤的长复杂操作。不光能购物,执行如朋友圈点赞的社交互动、预定酒店等操作也不在话下,甚至还能“接活儿赚钱”。
这是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智谱”)推出的全球首个设备操控智能体AutoGLM,能进行跨应用自主操作,具备了复杂问题的规划和解决能力,透过它,好像已经可以展望到我们未来更便捷的“智慧生活”。作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知识工程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企业,智谱自2019年成立以来,突破了一系列以全自主、多模态、高可用为核心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千亿级多模态大模型的完整技术体系,在千亿基座模型、代码模型、对话模型、多模态模型等方面有完整布局并率先发布,是国内唯一全面对标 OpenAI 系列模型的全栈自主创新企业。
据智谱董事长刘德兵介绍,目前智谱已布局金融、教育、医疗、政务、企服等领域,在万余家企事业单位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北京面壁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面壁智能”)的攻关方向则更贴近公众。手机、iPad、汽车、可穿戴设备……种种端侧(Edge)设备,对于现代人来说几乎已成为外置的“延伸器官”。如何赋予它们更多“超能力”,是面壁智能2022年成立以来一直在做的事。主要依托于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THUNLP)和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中关村科学城基金等国家级产业资本支持,面壁智能已快速崛起为国内深耕“端侧大模型领域”的技术先行者。
据面壁智能首席研究员韩旭介绍,端侧是最贴近用户的AI部署形态,“我们的愿景是‘智周万物’,致力于创造高效、安全、普惠、世界领先的大模型来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服务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壁智能打造了以“小模型大能力”优势领先全球的MiniCPM 4.0:仅8B(80亿)参数以及22%的训练开销,却实现了5倍于同类型模型“快如闪电”的长文本推理速度。同时,全球首个可商用落地的开源端侧全模态大模型MiniCPM-o 2.6(8B)也逐步在智能汽车、AI手机、AIPC、具身智能等领域场景中开辟了新的落地路径。
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人工智能第一城”的雄心与底气
智源研究院的原始创新,智谱的全栈自主,面壁智能的端侧突破等成果共同构成了北京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星空中几处耀眼坐标。
但这只是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的一瞥。截至2024年年底,北京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均占全国总量的一半。AI企业群星闪耀,北京成为名副其实“人工智能第一城”。
6月,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在2025智源大会开幕式上曾表示,未来北京将坚持创新与应用并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那么,“人工智能第一城”的底气来自于何处?
据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信息处处长韩健介绍,作为我国人工智能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城市,北京已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示范、产业要素、创新生态等方面形成系统布局。
在政策层面,北京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先后出台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科技赋能文化专项行动等,加快培育人工智能发展新赛道,推动了人工智能广泛赋能各领域。
在原始创新层面,聚焦光计算、类脑智能、晶圆级芯片等前沿技术,北京持续突破颠覆性技术瓶颈。全球首款光训练芯片等创新成果陆续推出,“64卡超节点”算力服务器等新技术占先布局。与此同时,北京出台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4年新增算力达8620P,累计智能算力规模超过3.3万P;搭建国内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发布中文互联网语料库CCI4.0,上线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汇聚超过2000TB的行业数据资源。
放眼全市,2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全国超40%以上的顶尖AI人才、智源研究院、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科学智能研究院、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多样化的新型研发机构、132款备案上线的大模型……持续不断地在为北京这座科技之城注入源源不断的原创成果创新动能。深化全球开放合作,持续打造全球“开源之都”,加强国际人工智能安全对话及科研合作等举措也不断提升着北京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群雄逐鹿中,北京正用自己的实力诠释着面向未来的“创新之都”。
来源:北京科技报
撰文:记者 吉菁菁
摄影:记者 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