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玲
心血管疾病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以其微创、高效的特点,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介入护理,作为介入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介入护理的概念与特点
介入护理是伴随着介入治疗技术应运而生的新型护理模式,它围绕着介入治疗的全生命周期开展,旨在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1.介入治疗前护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患者具备接受介入治疗的条件。护理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排除手术禁忌证;进行术前健康宣教,让患者了解手术过程、风险和术后注意事项;进行术前皮试、备皮、卧床训练等准备工作;以及准备手术所需的生理盐水、局麻药、抗凝剂等药物。
2.介入治疗中护理: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手术安全进行。同时,还需要协助医生进行穿刺部位止血、介入器械传递等工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3.介入治疗后护理:术后护理是介入护理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恢复速度和效果。护理内容包括穿刺点护理、穿刺部位局部皮肤护理、并发症预防、疼痛护理、发热护理等。此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生命体征监测等,确保患者能够顺利康复。
二、介入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提高治疗效果:通过精心的术前准备和术中配合,介入护理能够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术后护理则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治疗成功率。
2.减轻患者痛苦:介入治疗相较于传统开胸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而介入护理则通过细致的术后护理,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3.预防并发症: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术后可能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介入护理通过严格的术后监测和护理,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并发症,降低其发生率,确保患者的安全。
4.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介入护理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还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通过术前宣教、术后心理疏导等方式,介入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介入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具体案例
1.冠心病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常因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通过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以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供血。在这一过程中,介入护理通过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顺利康复。
2.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对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封堵器植入等手术,可以修复心脏缺损,改善心脏功能。介入护理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患者的顺利康复。
3.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外周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可以恢复血管血流,改善患肢供血。介入护理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细致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顺利康复。
四、未来展望
综上所述,介入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减轻了患者痛苦,还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介入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介入护理将更加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心理健康,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