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曹伟
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不仅是健康的象征,更是自信笑容的加分项。然而,当原本洁白的牙齿逐渐变黄、变黑,甚至出现灰色、褐色斑点时,许多人第一反应是 “该美白牙齿了”,却不知这可能是牙体牙髓疾病发出的“预警信号”。牙齿的每一种颜色变化,都暗藏着健康密码,读懂这些密码,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潜在疾病,守护口腔健康。
一、正常牙齿的“本色”与变色原理
健康的牙齿并非纯白色,而是略带淡黄色,这是因为牙釉质虽然透明坚硬,但牙本质本身呈淡黄色,透过半透明的牙釉质显现出来。正常情况下,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如同天然的“保护膜”,抵御外界刺激。但当这层保护膜受损,或牙本质、牙髓组织发生病变时,牙齿颜色就会改变。
牙齿变色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外源性变色主要由外在因素引起,如长期饮用咖啡、茶、红酒,食用深色食物,或口腔卫生不良导致牙菌斑、牙结石附着;而内源性变色则源于牙齿内部结构的改变,多与牙体牙髓疾病相关,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健康警示。
二、不同颜色变化对应的牙体牙髓疾病
(一)牙齿变黄、变灰:龋齿的“悄然入侵”
早期龋齿可能仅表现为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此时牙釉质开始脱矿,但尚未形成龋洞。若不及时干预,细菌继续侵蚀,牙齿会逐渐变黄、变灰,甚至形成龋洞。这是因为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产生酸性物质,破坏牙釉质和牙本质,同时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也会导致牙齿变色。
当龋齿发展到一定程度,细菌侵入牙髓腔引发牙髓炎时,牙齿颜色变化会更加明显。由于牙髓组织充血、坏死,牙齿可能呈现灰暗色,且伴有冷热刺激痛、自发痛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炎症扩散至根尖周组织,还会导致根尖周炎,进一步加重牙齿变色。
(二)牙齿变黑:牙髓坏死的“危险信号”
牙齿突然变黑,尤其是单一牙齿出现这种情况时,很可能是牙髓坏死的表现。外伤、严重龋齿、长期慢性炎症等都可能导致牙髓组织供血不足,进而坏死。牙髓坏死后,血管破裂出血,红细胞分解产生的血红蛋白与硫化物结合,形成黑色的硫化铁,使牙齿变黑。
这种情况下,牙齿不仅颜色改变,咀嚼时还可能出现疼痛,牙齿也会变得脆弱易折。若不及时处理,坏死的牙髓组织还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引发根尖周脓肿、颌骨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
(三)牙齿出现褐色、白色斑点:氟斑牙与牙釉质发育不全
长期饮用高氟水或在牙齿发育矿化期摄入过量氟化物,会导致氟斑牙,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或褐色斑块。这是因为过量的氟影响了牙釉质的正常矿化过程,使牙釉质结构疏松、多孔,容易吸附色素。
牙釉质发育不全则是由于牙齿在发育期间受到营养缺乏、感染、外伤等因素影响,导致牙釉质结构异常。患者牙齿表面会出现白色或黄色不透明斑块,严重时牙釉质缺损,不仅影响美观,还容易发生龋齿。
三、牙齿变色背后的诊断与治疗
当发现牙齿变色时,应及时到口腔内科就诊。医生会通过口腔检查、X光片等手段,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准确判断病因。对于外源性变色,可通过洗牙、抛光、牙齿美白等方式改善;而内源性变色引发的牙体牙髓疾病,则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若是龋齿导致的变色,需及时去除龋坏组织,进行补牙修复,对于牙髓炎、牙髓坏死等疾病,通常需要进行根管治疗,清除感染的牙髓组织,消毒并充填根管,治疗后还可通过全冠修复恢复牙齿美观和功能。对于氟斑牙、牙釉质发育不全,可采用牙齿贴面、烤瓷牙等美学修复方法改善外观。
四、预防牙齿变色,从日常护理做起
预防牙齿变色,保持口腔卫生是关键。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定期洗牙,能有效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减少外源性变色的发生。同时,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过度摄入高糖、高酸、深色食物和饮料,进食后及时漱口。
对于儿童,家长要关注其牙齿发育情况,避免在牙齿矿化期接触过量氟化物。孕妇和儿童也应注意营养补充,保证牙齿发育所需的钙、磷、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从源头上预防牙釉质发育不全等问题。
牙齿变色不只是美观问题,更是牙体牙髓疾病的重要诊断线索。关注牙齿颜色变化,及时就医检查,做好日常口腔护理,才能让我们的牙齿始终保持健康本色,绽放自信笑容。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唐山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