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曼曼
“阴道炎又复发了!”这是不少女性的困扰。据统计,约75%的女性在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阴道炎,其中近半数会反复感染。明明积极用药治疗,为何阴道炎总是卷土重来?其实,错误的认知和行为往往是导致病情反复的“幕后推手”。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阴道炎反复发作背后的五大误区,帮助女性朋友科学应对。
误区一:自行买药,“经验治疗”
许多女性在出现白带增多、外阴瘙痒等症状时,第一反应是直接去药店购买甲硝唑、克霉唑等常见的阴道炎药物。然而,阴道炎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等,不同类型的阴道炎治疗方法差异极大。霉菌性阴道炎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栓、氟康唑;滴虫性阴道炎则需口服甲硝唑或替硝唑进行全身治疗;细菌性阴道病主要采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克林霉素。如果不明确病因就盲目用药,不仅无法根治,还可能破坏阴道内正常菌群平衡,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正确做法是出现症状后及时就医,通过白带常规检查明确病原体,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误区二:症状消失,立即停药
“用了几天药,症状都没了,应该好了吧?”抱有这种想法的患者不在少数。但阴道炎治疗需要足够的疗程,症状缓解并不代表病原体已被彻底清除。以霉菌性阴道炎为例,即使症状消失,阴道内仍可能存在念珠菌孢子,若过早停药,残留的病原体很容易死灰复燃,导致病情复发。一般来说,霉菌性阴道炎的治疗周期为7~14天,滴虫性阴道炎需连续用药7天,且在治疗结束后,还需按照医嘱复查白带,连续3次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才能确认治愈。因此,严格遵医嘱完成整个治疗疗程,是避免阴道炎复发的关键。
误区三:过度清洁,破坏“天然屏障”
不少女性认为,每天用各种私处护理液、肥皂反复冲洗阴道,能保持干净卫生,预防阴道炎。事实上,这种做法恰恰破坏了阴道的自净能力。正常情况下,阴道内存在以乳酸杆菌为主的有益菌群,它们能维持阴道酸性环境(pH值约3.8~4.4),抑制有害菌生长。而护理液大多呈碱性,频繁使用会破坏阴道的酸碱平衡,杀死乳酸杆菌,导致阴道内环境紊乱,给霉菌、滴虫等致病菌提供可乘之机。此外,过度清洁还可能损伤阴道黏膜,增加感染风险。正确的清洁方式是用清水清洗外阴,保持外阴干爽即可,无需冲洗阴道内部。
误区四:伴侣无需治疗,交叉感染反复
滴虫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性行为传播。如果女性感染后,仅自己接受治疗,而伴侣未同步治疗,即使女方治愈,在性生活过程中也可能再次被感染,形成交叉感染,导致病情反复。尤其是滴虫性阴道炎,男性感染后往往症状不明显,容易成为“隐形传染源”。因此,对于滴虫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建议伴侣同时进行检查和治疗,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或使用安全套,防止交叉感染。
误区五:忽视诱因,体质成“温床”
阴道炎反复发作,除了治疗不规范,还可能与个人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密切相关。例如,长期穿紧身化纤内裤、久坐不动,会导致外阴局部温度和湿度升高,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糖原含量增加,酸度升高,有利于念珠菌生长;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会破坏体内菌群平衡,增加感染风险。
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等,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使阴道抵抗病菌的能力减弱。因此,治疗阴道炎的同时,应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如穿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适当运动、控制血糖、避免滥用抗生素等,从根本上降低复发几率。
阴道炎虽然常见,但只要避开以上五大误区,做到明确诊断、规范治疗、科学护理,就能有效控制病情,摆脱反复感染的困扰。如果阴道炎频繁复发,或出现症状加重、伴有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疾病。关爱女性健康,从正确认识阴道炎开始。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