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闫晓伟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在人体胃部强酸环境中生存的细菌,与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很多患者在首次接受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后,可能会面临治疗失败的情况。那么,幽门螺杆菌根治失败后还能再治吗?二次治疗方案又有哪些呢?
根治失败后能否再治
幽门螺杆菌根治失败后,依然可以进行再次治疗。首次治疗失败后,细菌可能因药物作用发生适应性变化,比如进入休眠状态或产生耐药性。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细菌会逐渐恢复活性,此时再次治疗,药物敏感性会有所提高,治疗成功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加。同时,间隔一段时间能让身体从首次治疗的药物影响中恢复过来,为二次治疗创造更好的身体条件。
通常来说,首次治疗失败后,间隔1个月进行第二次杀菌治疗较为合适。这是因为首次治疗结束后,至少要停药4周才能进行复查,以准确判断幽门螺杆菌是否被完全根除。如果短时间内复查,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的结果。而且,在这段间隔时间里,患者有足够的时间调整身体状态,医生也能根据首次治疗的情况,更精准地制定二次治疗方案。
二次治疗方案
1.调整抗生素种类
首次治疗失败后,细菌可能对之前使用的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因此,二次治疗时,医生会根据首次治疗的用药情况,更换抗生素种类。例如,首次治疗使用了克拉霉素,二次治疗时可能会换用呋喃唑酮、四环素等药物。阿莫西林的耐药性相对较少,如果患者没有青霉素过敏史,二次治疗时可以保留阿莫西林,再联合一种首次未使用过的抗生素进行根治治疗。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考虑四环素和甲硝唑的铋剂四联方案,或头孢呋辛代替阿莫西林的铋剂四联方案。
2.优化联合用药方案
联合疗法是治疗幽门螺杆菌的常用策略,二次治疗时更应注重优化联合用药方案。目前常见的方案有四联疗法,即同时使用两种抗生素、一种质子泵抑制剂(PPI)和一种铋剂。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能有效减少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为抗生素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铋剂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保护胃黏膜,同时还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通过这种多药联合的方式,可以增强治疗效果,降低幽门螺杆菌的存活率,减少耐药性风险。
3.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依从性
在二次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治疗幽门螺杆菌常用的抗生素和抑酸药物,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并给予对症处理以缓解不适症状。同时,患者的依从性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患者必须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完成整个疗程,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种类。可以使用闹钟、手机软件等提醒工具,提高服药的依从性。
4.生活方式的调整
饮食在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二次治疗期间,患者应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物,这些食物有助于肠道健康。要减少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同时,要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未彻底清洗或煮熟的蔬菜、水果,以及生水等,防止再次感染幽门螺杆菌或者影响治疗效果。
5.增强免疫力
增强自身免疫力也有助于清除幽门螺杆菌。患者可以通过适当的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改善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作息,补充维生素C、锌等营养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轻压力,都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此外,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唾液、粪-口等途径传播。因此,家庭成员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应同时接受检查和治疗,避免交叉感染。患者在治疗期间要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使用公筷公勺,餐具要定期消毒。
幽门螺杆菌根治失败后是可以再次治疗的。通过调整抗生素种类、优化联合用药方案、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依从性,并配合生活方式调整,患者能够提高二次治疗的成功率,有效清除幽门螺杆菌,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
(作者单位:河北省平泉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