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一名滑翔伞爱好者在祁连山区域进行滑翔伞飞行时,被云意外吸至海拔8598米的高空,已达到大型客机飞行的平流层高度,而这种意外对过往的民航飞机也是一种安全威胁。
一段当事人自行拍摄的视频显示,男子未戴氧气面罩,脸部直接裸露在空中,全身多处结冰,但仍保持控伞的意识,最后安全着陆。此行为被认定为事故,而非有意挑战世界纪录。
5月27日,据央视新闻报道,经记者向甘肃省航空运动协会及张掖市、嘉峪关市有关部门了解,目前,相关部门已对此次事件展开调查,记者将持续关注。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滑翔伞飞到8000米高对民航客机威胁有多大?
27日,中国国际航空机长朱亮(化名)告诉记者,8000米是民航常用的巡航高度,若滑翔伞位置和航路重叠,则存在相撞的威胁。
朱亮还表示,滑翔伞所处位置在祁连山区,途经的飞机一般不多。如遇到这种突发情况,会按照程序报告管制员,进行避让处置。
那么,究竟什么是"云吸"?
据了解,“滑翔伞云吸”是滑翔伞运动中一种特殊的飞行现象。
由结构疏松的大团块、大云条组成的云群或云层,常成行、成群或波状排列。云层较薄,阳光可以透射下来,可能带来雷阵雨,会在午后消失,天变晴朗。这种云会对滑翔伞飞行员构成“云吸”危险。当滑翔伞飞行员误闯入下方时,会被强大的吸力快速吸入云里,而这种云往往带电,给滑翔伞飞行员人身安全带来威胁。
最强云吸垂直上升气流速度可达每秒几十米到几百米,甚至更高,强上升与周边沉降气流交汇,形成剧烈湍流,时速最快能达到数百公里,产生剧烈剪切力,其撕扯力可能造成伞体大范围崩塌或“螺旋扭转”,另外在雷暴云中飞行可能引发静电感应放电(见于雷暴云底),从而导致电击风险。
为什么该飞行员会被吸到八千多米的高度?
武汉市航空运动协会的叶教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一般来说,滑翔伞是平稳滑行状态,如果想上升,就需要上升气流,利用山脚和山脊之间的上升风面,加上滑翔伞飞行员自己对滑翔伞的控制,就可以在热气流里攀升获取高度。这时如果没有及时出来,被积雨云吸进去,就会越升越高,非常危险。
叶教练表示,滑翔伞一般上升到三四千米,但像事件当中的八千多米还是非常少见的。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危险的,一方面人会处于缺氧状态,另一方面会失温从而失去意识,甚至直接被冻死。
行业资深人士:极大可能遇到了突发事故
资深滑翔伞从业人士王教练向记者介绍,从行业的角度,每一次飞行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气象、装备、飞行路线、备降场地等,如果没有将可能出现的未知风险考虑进飞行计划内,就会倾向于认定为事故,如果出现人员伤亡,就更严重。很庆幸这次滑翔伞飞行员能安全降落,这是最值得欣慰的。
王教练称,通常从人体安全角度来说,飞行高度会限制在4000米以下,因为4000米以上需要携带氧气罐。该事件中的滑翔伞爱好者在祁连山起飞海拔就已经超过3千米,这属于高海拔飞行,相比于低海拔飞行,需要做好保暖、氧气供给等充足准备。而根据该滑翔伞爱好者在视频里的装束,其状态已经非常极限,因而推测他原本没有要飞这么高的计划。
一旦遇到云吸滑翔伞飞行员应如何应对?
一旦判断即将进入或已被吸入强上升气流,滑翔伞飞行员应迅速执行脱离策略,避免进入积云底部,即便有上升力也应远离云壁10-15分钟飞行距离,立即使用加速器,全加速俯冲飞行(速脱离动作),外侧大耳朵(Big Ears+加速器,可产生最大下沉率,在充分安全条件下可使用“螺旋俯冲”,慎防眩晕与结构负荷。
脱离时方向选择,避开云影最黑处(积云核心上升最强),优先选择干燥区、云另一侧下沉区,GPS/高度表实时监控,警惕高度异常快速上升。
滑翔伞3000米以上高度起飞未佩戴氧气设备会有哪些后果?
据滑翔伞飞行专家詹永海介绍,祁连山滑翔伞飞行事故中,滑翔伞爱好者在高原环境(起飞海拔超过3000米)进行长时间飞行,却未佩戴高空供氧设备,这是一个严重的安全准备缺陷。
可能会发生急性高原缺氧,从3000米开始,空气氧含量已降至海平面约70%,而在8000米高度,氧气浓度仅为30%左右,会出现判断力下降、意识模糊、动作迟缓、视力模糊、冒冷汗、晕厥,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人类第二次在“云吸”事故中创造生存奇迹
更震撼的是,这已经是人类第二次在“云吸”事故中创造生存奇迹。2007年,德国女滑翔伞飞行员Ewa曾被吸到9800米高空,打破世界纪录后生还,但同一场风暴中的中国滑翔伞飞行员却不幸遇难。
这些案例已被收录进国际航空安全数据库,成为研究极端气象现象的珍贵科学资料。
滑翔伞是一项危险又刺激的航空运动。据了解,近些年,已发生多起因驾驶滑翔伞不当引起的亡人悲剧。
挑战自我
切记安全第一
▲图片来源:中国消防
来源:央视新闻、九派新闻、极目新闻、潇湘晨报、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