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艳丽
慢性疼痛(持续≥3个月)影响着全球约20%的成年人,其病因复杂,可能源于关节炎、神经损伤、术后粘连或心理因素。与急性疼痛不同,慢性疼痛常伴随着“中枢敏化”——大脑疼痛信号放大机制异常激活,形成“疼痛-功能障碍-情绪恶化”的恶性循环。全科护理的核心在于打破这一循环,通过多学科协作帮助患者重建生活秩序。
一、疼痛评估与个体化治疗目标设定
1.多维评估体系
疼痛日记:记录疼痛部位、强度(视觉模拟评分VAS 0~10分)、发作规律及影响因素(如天气变化、久坐)。
功能障碍量表: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腰部疼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心理筛查:PHQ-9量表筛查抑郁,GAD-7量表评估焦虑,识别共病心理障碍。
2.阶梯式目标管理
短期目标(1~2周):将疼痛强度从VAS 7分降至5分,恢复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如独立洗漱、短距离行走)。
中期目标(1~3个月):重建社交功能,每周参与1次集体活动,减少镇痛药物依赖。
长期目标(6个月以上):达成疼痛与功能的平衡,回归力所能及的工作或兴趣爱好。
二、药物与非药物联合干预方案
1.精准用药:从镇痛到神经调节
一线选择:NSAIDs如塞来昔布(200mg/d)胃肠副作用较小,适合骨关节炎疼痛;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10~25mg睡前)可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但需监测口干、便秘情况。
二线药物: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针对糖尿病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起始剂量低(如普瑞巴林75mg/d),可逐步增量。曲马多等弱阿片类药物,用于中重度疼痛,但需警惕滥用风险,每日不超过400mg。
2.非药物疗法的协同作用
物理治疗:肌筋膜疼痛用湿热敷(40℃, 20分钟/次),急性炎症期选择冰敷;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高频(80~100Hz)用于急性疼痛,低频(2~4Hz)促进内啡肽释放。
运动康复:水中运动可利用浮力减轻关节负荷,适合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太极、八段锦通过缓慢牵拉改善纤维肌痛患者的肌肉僵硬,每周3次,每次30分钟。
心理干预:正念减压(MBSR)8周课程帮助患者接纳疼痛,减少灾难化思维;认知行为疗法(CBT)可纠正“疼痛等于伤害”的错误认知,建立活动-休息节律。
三、生活方式调整的四方面
1.睡眠优化:切断“疼痛-失眠”循环
睡眠卫生:固定就寝时间,睡前1小时禁用电子设备,卧室温度维持在18~22℃。
药物辅助:短期使用小剂量曲唑酮(25~50mg)改善入睡困难,避免苯二氮䓬类药物依赖。
2.营养干预:抗炎饮食与体重管理
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ω-3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油)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精制糖、红肉摄入(降低促炎因子IL-6水平),血清25(OH)D<30ng/mL者每日补充维生素D800~1000IU,改善肌肉骨骼疼痛。
3.压力管理与社交支持
呼吸训练: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快速缓解急性焦虑。
疼痛互助小组:通过同伴经验分享减少病耻感,提升自我管理信心。
4.环境改造与辅助器具
家居适老化,加装浴室扶手、使用电动升降椅减少腰部受力;膝骨关节炎患者佩戴卸载型护膝,可减少关节面压力30%~50%。
结语
慢性疼痛管理不是一场速决战,而是一场需要智慧与耐心的持久战。全科护理的本质,是帮助患者从“对抗疼痛”转向“与疼痛共处”,在药物、运动、心理支持的协同作用下,重建身体功能与生活意义。请记住,疼痛程度≠组织损伤程度。通过科学的疼痛教育、循序渐进的康复计划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每一位患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生命的质量,永远不应被疼痛的刻度所定义。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店子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