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丽娜
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农村地区因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健康意识薄弱,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然而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且可防可治的癌症,通过科学筛查和早期干预,可将五年生存率提高至90%以上。本文聚焦农村女性健康需求,从筛查必要性、方法、注意事项及预防策略等方面展开科普,助力女性筑牢生命防线。
一、宫颈癌筛查
1.筛查意义
宫颈癌的病因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接触性出血、白带异常等,易被忽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浸润癌,危及生命。筛查通过检测HPV病毒或宫颈细胞异常,可提前3~5年发现癌前病变,阻断癌变进程。
2.国家政策支持
自2009年起,中国启动农村妇女“两癌”(宫颈癌、乳腺癌)免费筛查项目,覆盖35~64岁适龄女性。截至2024年,已为1亿人次提供筛查服务,显著降低农村地区宫颈癌死亡率。未来五年,国家计划将筛查率提升至50%以上,优先保障低保户、脱贫户等困难群体。
筛查方法与流程1.核心筛查手段
HPV检测:通过采集宫颈分泌物,检测是否感染高危型HPV病毒(如16、18型)。
宫颈TCT检查:用专用毛刷刮取宫颈细胞,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癌前病变细胞。
阴道镜检查:若HPV或TCT结果异常,需进一步通过阴道镜观察宫颈表面,必要时取活检。
2.筛查流程
初筛:优先选择HPV检测或TCT检查,费用约200~300元。
复诊:若初筛异常,需在3~6个月内进行阴道镜检查及活检,费用约500~800元。
后续管理:确诊癌前病变者需接受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或LEEP刀手术;确诊宫颈癌者需手术、放疗或化疗。
3.筛查频率建议
25岁以下:若无不洁性生活史,可不筛查。
25~30岁:每3年一次HPV或TCT检查。
30~65岁:每年一次TCT检查,或每5年一次HPV+TCT联合检测。
65岁以上:若既往筛查结果正常,可停止筛查。
三、筛查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成败
1.筛查前准备
时间选择:避开月经期,最佳时间为月经结束后7~10天。
行为禁忌:筛查前3天避免性生活、阴道冲洗或用药,以免影响结果。
心理调适:保持放松,避免因紧张导致宫颈肌肉收缩,影响取样。
2.筛查后护理
避免感染:筛查后24小时内禁止性生活、盆浴或游泳。
观察症状:若出现阴道出血、腹痛或发热,需及时就医。
结果解读:筛查结果异常不代表确诊癌症,需进一步检查确诊。
3.特殊人群建议
未婚女性:若有性生活史,建议从21岁开始筛查。
绝经后女性:若从未筛查,需尽快补检;若既往筛查正常,可每5年一次。
高危人群:有宫颈癌家族史、多孕多产、吸烟者,需缩短筛查间隔。
四、宫颈癌预防:从源头降低风险
1.接种HPV疫苗
二价疫苗:预防HPV16、18型,适用9~45岁女性。
四价疫苗:增加HPV6、11型(预防尖锐湿疣),适用20~45岁女性。
九价疫苗:覆盖更多高危型别,适用16~26岁女性。
接种时机:优先在首次性生活前接种,已感染HPV者仍可接种预防其他型别。
2.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吸烟者宫颈癌风险增加2倍,酒精摄入过量会削弱免疫力。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减少HPV感染机会。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叶酸、维生素C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柑橘类水果)。
3.定期妇科检查
白带常规:检测阴道炎症,避免炎症刺激宫颈细胞异常。
妇科超声:检查子宫、卵巢病变,早发现早治疗。
五、农村女性筛查的挑战与突破
1.现实困境
部分女性因“害羞”“怕疼”拒绝筛查,或误认为“无症状即无病”。农村地区筛查机构少,专业人员缺乏,导致漏检率高。筛查费用虽低,但部分贫困家庭仍难以承担后续治疗费用。
2.解决方案
通过村广播、宣传栏普及筛查知识,消除女性顾虑。政府配备筛查设备,深入偏远地区提供服务。将宫颈癌治疗纳入医保,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结语宫颈癌筛查是农村女性最经济、有效的健康投资。从科学认知到主动筛查,从接种疫苗到健康生活,每一步都关乎生命质量。让我们携手行动,为农村女性筑起坚实的健康防线,让“两癌”筛查成为农村的“健康新常态”。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