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肖贻月
慢性疼痛是许多人长期面临的健康困扰,可能由关节炎、神经损伤或肌肉劳损等多种原因引起。传统止痛药物虽然能暂时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副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针灸这一古老的中医疗法。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身体机能,在缓解慢性疼痛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那么,针灸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它适用于哪些疼痛类型?治疗过程是否安全?本文将围绕这几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帮助读者全面了解针灸在慢性疼痛管理中的价值。
一、针灸的作用机制:从传统理论到现代科学
针灸的理论基础源自中医的经络学说,这一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一套精密的能量网络系统,即经络系统。这个系统由12条主要经脉和无数细小络脉组成,贯穿全身各处,负责输送气血能量。当外邪入侵、情绪失调或外伤等因素导致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时,就会在相应部位出现疼痛或功能障碍。针灸治疗通过在361个标准穴位中选择特定点位进行刺激,就像疏通堵塞的管道一样,重新恢复气血的正常流动。现代医学研究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等技术证实,针灸确实能够激活大脑的疼痛调节中枢,促使下丘脑释放内啡肽、脑啡肽等天然镇痛物质。同时,针灸还能调节免疫系统功能,降低促炎因子的分泌,改善局部微循环,这种多系统、多靶点的综合调节作用是针灸独特疗效的关键所在。
二、针灸对不同类型慢性疼痛的疗效
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各种慢性疼痛都有显著的缓解作用。在骨关节炎治疗方面,针灸不仅能减轻关节腔内的炎症反应,降低关节滑液中炎症介质的浓度,还能刺激软骨细胞的代谢活性,延缓关节退变进程。对于慢性腰痛,针灸通过调节腰背部肌肉的张力平衡,减轻椎间盘压力,改善神经根的血液循环,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官方文件中明确将腰痛列为针灸的优势病种。在头痛治疗领域,针灸能稳定脑血管的舒缩功能,调节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敏感性,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针灸可使偏头痛发作频率降低50%以上。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灼痛、麻木,针灸能促进神经修复因子的分泌,改善神经传导功能;而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针灸则通过调节脊髓后角的疼痛信号传导起到显著的镇痛效果。
三、针灸治疗过程及安全性考量
一个规范的针灸治疗过程需要严格遵循诊疗规范。在初诊时,医师会进行详细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包括询问病史、疼痛特点、伴随症状等,并配合舌诊、脉诊等中医特色诊断方法。根据诊断结果,医师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选择相应的经络穴位组合。施针时采用一次性无菌针具,进针深度根据部位不同从0.3厘米到数厘米不等,得气后(出现酸胀重麻等感觉)留置20~30分钟。治疗频次通常为每周2~3次,4周为一个疗程,慢性疼痛患者一般需要2~3个疗程。在安全性方面,大量临床数据表明,由专业医师操作的标准针灸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3%,最常见的是轻微的皮下出血或针后疲劳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要慎用电针,妊娠早期妇女应避免刺激某些特定穴位,这些都需要由专业针灸师进行评估和操作。
四、针灸与其他治疗方法的协同作用
针灸在临床应用中常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以增强疗效。与物理治疗结合时,针灸能进一步提升推拿、牵引等手法的放松效果;与药物联用则可减少止痛药用量,降低药物副作用风险。此外,医师通常会建议患者配合生活方式调整,如规律练习太极、瑜伽等温和运动,或采用抗炎饮食来巩固治疗效果。值得关注的是,针灸与心理干预的结合对改善慢性疼痛患者的情绪状态尤为有益,因为长期疼痛往往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种多模式联合的治疗策略,为慢性疼痛管理提供了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五、结论
针灸作为传承千年的中医疗法,在现代慢性疼痛管理中展现出独特价值。它通过多途径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既能缓解各类疼痛症状,又能促进机体自我修复。治疗过程安全可控,并能与其他医疗手段形成良好互补。虽然针灸并非适用于所有疼痛状况,但对许多寻求替代疗法的患者来说,它无疑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建议患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将针灸纳入综合疼痛管理计划,以期获得最佳疗效,重获健康生活品质。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