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谢晶
当我们在超市选购包装食品时,配料表中那些看似复杂的化学名称总是令人困惑。苯甲酸钠、焦糖色、柠檬黄……这些食品添加剂究竟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魔法配方,还是潜伏在美食中的健康杀手?要解开这个谜团,需要了解其本质到底是什么。
一、揭开食品添加剂的神秘面纱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进一步明确,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营养强化剂也包括在内。食品添加剂必须经过严格的食品安全评估,在规定的范围和限量内使用。
二、解码食品添加剂的家族图谱及其主要功效作用
目前全球公认的食品添加剂种类超过2000种,我国将其分为23大类,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有以下几类:
1.防腐保鲜剂:苯甲酸类、山梨酸钾等通过抑制微生物繁殖,使面包保质期从2天延长至7天,让酸奶在冷链中断时仍能保持稳定。防腐剂的应用使食品浪费率降低30%,抗氧化剂让食用油货架期从3个月延长至18个月。
2.着色护色剂:胭脂红让山楂糕呈现诱人红色,焦糖色赋予可乐标志性的深褐色。实验显示,添加适当色素的果汁饮料购买率提升40%。
3.风味改良剂:谷氨酸钠(味精)能使汤品鲜味提升5倍,阿斯巴甜等甜味剂的甜度可达蔗糖的200~600倍,糖尿病患者专用食品中常见其身影。
4.质构调节剂:碳酸氢钠使蛋糕膨胀松软,明胶让布丁Q弹可口,瓜尔胶确保沙拉酱不分层。
5.营养强化剂:婴幼儿奶粉中添加的DHA、ARA促进大脑发育,食盐加碘预防甲状腺肿大,据统计此举使我国碘缺乏病发病率下降95%。
6.加工助剂:食品级氮气用于薯片包装防氧化,酶制剂提高果汁出汁率15%~20%。
在特殊食品领域,添加剂更是功不可没。无糖饮料依赖代糖满足控糖需求,麸质过敏人群依靠改良剂获得柔软的面包质地。数据显示,合理使用添加剂可使食品生产成本降低15%~20%,同时提升30%的产品稳定性。
理性看待潜在风险全球监管体系普遍遵循“允许清单”制度,权威机构的研究也表明,合规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总体安全。但以下情况可能带来风险:
1.剂量失控:某地方调味品厂超标3倍使用苯甲酸钠,导致产品微生物指标反升,破坏防腐平衡。
2.非法添加:2015年曝光的“苏丹红鸭蛋”事件,工业染料导致消费者肝功能异常。
3.个体敏感:约0.03%人群对焦亚硫酸钠过敏,可能引发哮喘发作。
4.长期累积:动物实验显示,大剂量甜蜜素摄入与膀胱癌发生率存在相关性,但人类等效剂量需日饮300罐饮料。
5.代谢负担:儿童过量摄入合成色素可能引发多动症,英国2007年起要求含特定色素的食品加注警示语。
四、科学防护必不可少
1.标签解读:购买食品时仔细查看食品标签,了解食品中添加的添加剂种类和含量。警惕以“食用香料”“酸度调节剂”等模糊表述掩盖具体成分。
2.选择天然食品:尽量选择天然、未经过多加工的食品,选择绿色优质食品以减少添加剂的摄入。
3.控制摄入量:即使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也应避免一次性或者长期大量摄入。注意饮食多样化,避免过度依赖某一类加工食品。
4.风险识别:对于敏感人群,要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儿童食品慎选含诱惑红、亮蓝等着色剂产品,高血压患者注意隐藏的磷酸盐类水分保持剂。
5.支持监管:关注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发布的相关信息,支持对食品添加剂的严格监管,发现异常色泽(如过分鲜亮的枸杞)或持久香味(持续24小时的口香糖),可拨打12315举报。
五、理性认知与科学选择
消费者需要建立科学的认知框架:天然不等于安全(剧毒蘑菇纯天然),合成未必有害(维生素C既有天然提取也有人工合成)。选择食品时,不必盲目追捧“零添加”,而应关注整体营养构成。记住,剂量决定毒性,平衡才是关键——正如食盐过量同样危害健康,合理使用才是现代食品科技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