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教关注 正文
寻迹力学 致敬先辈——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学活动
2025-04-27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6800

▲清华附中朝阳学校与顺义区第十三中学研学实践走进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4月15日至22日期间,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顺义区第十三中学近600名师生分六批走进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通过科普讲座、科普实践小课堂、新闻写作培训,以及各展馆和科学家办公室旧址等参观活动,研学力学知识,感悟科学家精神。

▲刘曰武教授讲述“两弹一星”元勋的事迹

听专家讲座:汲取“两弹一星”精神

“原子弹和氢弹有多重”“导弹能打多远”“人造卫星是干什么用的”……这些延展于“两弹一星”的问题,让同学们陷入思考。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刘曰武以提问为引,为同学们带来了《“两弹一星”研发过程的科学家精神的探索》主题讲座。

在讲座中,他逐一解答这些问题,还详细介绍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动人之处,以及那些在“两弹一星”征程中熠熠生辉的功勋科学家们。

答案揭晓的时刻,许多同学边点头边不自觉地把知识点默念了出来,“原来‘两弹一星’指的是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他们也意识到,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伟大成就,如何为我国国家安全体系筑牢根基,助力我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这些成就离不开众多科学家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默默付出。

讲座中,刘曰武教授在一张展示23 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照片的页面停留良久,细数着这些科学家的感人故事,也不免感慨道:如今这些科学家中仅余两位还在世,大多数科学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们所创下的功绩将永远被铭记,熠熠生辉。

同学们聆听讲座内容,均深受科学家伟大精神的触动,真切认识到当下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用汗水与热血换来的。

走进所史馆:探寻力学发展脉络

讲座后,同学们踏入力学所展馆。馆内全面呈现了力学所自1956年成立以来的辉煌历程,宛如一部厚重的大书为同学们翻开了我国的力学发展史。

▲同学们走进力学展览馆

首任所长钱学森提出以“工程科学”思想办所理念,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秉持这一理念,聚焦制约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与核心科学问题,推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凭借持续投入和卓越的科研实力,力学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孕育创新思想,培养大批人才,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科技发展注入动力。

▲同学们正在参观

馆内的200余件实物展品静静讲述着科学家们的往昔故事。钱学森先生自掏费用为每位学生“配备”计算尺,助力算出强国密码,推动航天事业不断发展;钱伟长先生心怀家国,毅然转换专业方向,为国家发展开辟新道路;郑哲敏先生在爆炸实验中炸出的小碗见证着他的无畏探索,推动爆炸力学发展壮大;俞鸿儒先生以非凡精神感动中国,在科研之路上默默耕耘,书写着不朽传奇……展馆将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品质鲜活地展现在眼前。

▲聆听科学家故事

同学们发自内心地感慨,“看到这些实物,感觉科学家们就在眼前,他们的成就太伟大了!”一件件实物展品、一段段感人故事,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同学们心中对科学精神的认知之门。

▲参观郭永怀先生雕像

探访办公室:致敬先辈奉献精神

走过钱学森和郭永怀的雕像,同学们的脑海中记下了两位科学家的卓越成就。当缓步走进钱学森与郭永怀的办公室时,庄重而朴素的气息却令人产生强烈的反差感,让沉浸在回忆中的他们不禁心生触动。

两间办公室的空间都不大,略显局促,部分同学只能在门口静静聆听讲解。

▲参观钱学森先生的办公室

办公室的一角,讲解老师用手指着展示板上的照片讲述着钱学森艰难的回国历程。回国后,他全身心投入力学事业,为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更强的话语权。

受钱学森之邀,郭永怀也毅然回国。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在执行任务返回途中,飞机失事。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与警卫员紧紧相拥,用血肉之躯护住热核爆炸测试数据。救援人员找到他们时,躯体已烧毁,但数据仍完好无损。

听到这段往事,现场瞬间安静,时间仿佛为这份感动而停滞。这种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精神,深深震撼着同学们的心灵,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参观郭永怀先生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还摆放着许多生活物品。家庭照片洋溢着温馨与幸福;布满斑驳磨损痕迹的计算工具见证着曾为科研事业付出的心血;书架上的艺术类书籍反映出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些物品,让同学们真切地意识到,他们不仅是成就斐然的卓越科学家,更是热爱生活、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参观力学科普展馆

漫步科普馆:感受力学独特魅力

力学科普展馆以力学发展史为脉络,精心划分为“古代力学”“经典力学”“近现代力学”三大区域。同学们漫步其间,既能目睹力学发展的漫漫征途,又能参与互动体验。

馆内20余件互动展品趣味十足。“透光铜镜”前,同学们满心好奇地观察着光线的奇妙变化;“声波悬浮”处,大家松开镊住的小球,看到小球稳稳悬浮,发出阵阵惊叹与欢笑。

▲参与互动项目

从旋转的陀螺到角动量守恒,从自由落体现象到地球引力的探索,从水流方向与“漩涡”到湍流……在讲解老师的详细讲述下,抽象的力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

通过动手实践,同学们在这次参观中收获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力学的独特魅力,更在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

这颗种子将成为未来探索的动力,激励他们以科学家为标杆,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在科学实践中大显身手,用青春与智慧为科学事业添砖加瓦,让科学家精神在传承中绽放光芒。

▲参加科普小课堂活动

时光匆匆,六次探访活动步入尾声。在此次研学活动中,数百位同学全神贯注地聆听讲座、参加培训,积极参与互动。他们在专家的精彩讲解里拓宽了视野,在新闻写作培训中领会了用文字传递信息的力量,在参观过程中感悟科学家们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与先进的科研成果背后的故事。

同学们参加了这一系列的活动,心中的科学种子悄然萌发。这颗种子蕴含着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追求。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生根发芽,引领同学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来源:北京科技报

撰文:记者 李晶

摄影:记者 张星海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揭秘“地下东六环”:北京首座地下立交挖出“十车道”
爬坡、过坎、拐14个弯!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还“卷”啥?
2027年底北京将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
推荐阅读
聚焦科学家精神主题演讲,打造赛事+研学融合新形式 ——第二届自然资源科普小讲师复赛成功举行
2025-04-02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官网
“燎原计划”青少年国际数棋技能展示研学活动深入学校展开
2024-06-06 北京科技报
2023智爱妈妈行动全国活动展播(七)| 在趣味研学中了解科普知识
2023-11-12
评论 | 研学游乱象丛生,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2023-07-24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