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前辈 正文
张弥曼:与古生物“先结婚后恋爱”
2025-04-17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阅读量:1.1万

2018年3月22日,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在颁奖典礼上,一位中国女科学家缓步走上领奖台。她用5分钟简洁幽默的演讲,打动了很多人。

“她开创性的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颁奖词中对她作了如此评价。

她就是张弥曼。这句看似简单的评语背后,凝聚着她半个多世纪对古鱼类研究的执着探索。

图片

张弥曼(中)在“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  图片来源:央视网

“我搞地质是历史的偶然

鲜为人知的是,如今这位在国际古生物学界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年少时曾在父亲的影响下,对白大褂充满了向往。

然而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化建设急需地质人才。1953年高中毕业时,面对国家的号召,18岁的张弥曼毅然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决心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

与古鱼类“先结婚后恋爱”

命运的转折接踵而至。大一快结束的时候,张弥曼获得留学苏联的机会。

1955年,张弥曼和十几位同学来到莫斯科大学。她接受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的建议,走上了“学鱼”的道路。

图片

1960年,张弥曼(前排左1)留学苏联时的合影  图片来源:中国妇女报

为了完成学期论文,张弥曼到莫斯科郊外的生物实验站实习。她一边在河岸边采集石化程度尚低的鱼化石,一边在夜里将渔网横跨在莫斯科河上,早上再起床收网,收集各种鱼类,并与化石进行对比研究。那些日子里,除了留作对比的鱼,剩下的就被用来做鱼汤,她笑着回忆:“那鱼汤可好喝了。”

1960年,留苏归来的张弥曼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开始研究浙江早白垩世的鱼化石。

“那些鱼化石乍一看就像我们现在吃的这些鱼,再仔细一看,你就不知道该把它们分到哪一类。”张弥曼说。为了破解这些远古密码,张弥曼四处求教。渐渐地,她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可能外行人觉得鱼和鱼都差不多”,她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研究心得,“但对我来说,能找出来哪些是跟现代鱼关系更近的古鱼类,就会十分兴奋,做起来也很有兴趣。”

“白天黑夜都没有安稳的”

年轻时,张弥曼每年都要花数月时间在野外寻找化石。30多公斤的行囊,一根扁担,构成了她标准的“探险装备”。她背着几十斤重的行囊翻山越岭,一天步行20公里,蚊子、跳蚤、臭虫肆意叮咬,老鼠也时常出没,闹得人“白天黑夜都没有安稳的”。

回首这段艰苦岁月,张弥曼却将其视为最珍贵的回忆。“常常在夜里被虫子闹得睡不着觉,但白天还是精神头十足”,张弥曼回忆道,“大家都是年轻人,在一起特别开心,都能扛下来,也不觉得辛苦。”

图片

1968年,张弥曼(后排右1)在野外考察  图片来源:中国妇女报

“瑞典博物馆里不睡觉的中国女人”

1980 年,张弥曼带着在云南曲靖发现的“杨氏鱼”化石,前往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访学。

在那里,她使用“连续磨片法”开展研究,这种方法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努力:把化石封在石膏模型中,每磨去1/20毫米,绘制一张切面图,再磨、再画,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整块化石磨完为止。所有工作都依靠手工完成,过程漫长而枯燥。总共只有2.8厘米长的化石,她足足画了540多幅图。

在瑞典,张弥曼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多时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用了不到两年就完成了“杨氏鱼”化石的绘制工作。渐渐地,她有了一个独特的称号——“瑞典博物馆里不睡觉的中国女人”。

图片

张弥曼用连续磨片及蜡制模型的方法制成的杨氏鱼化石等比例放大标本  图片来源:新华社

1982年,张弥曼提出:杨氏鱼虽归入总鳍鱼类,但它没有内鼻孔,是一种原始的肺鱼。而没有内鼻孔就不能离开水呼吸空气,也就不存在上岸生活的物质基础。

张弥曼的发现也让世界古生物界为之震动,对四足动物起源新一轮的探索由此开启。

张弥曼用执着和勤奋,在远古的石头中寻找答案,揭开了远古生命起源之谜。她的故事,是科学家精神的体现,更是中国女性力量的展现。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揭秘“地下东六环”:北京首座地下立交挖出“十车道”
爬坡、过坎、拐14个弯!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还“卷”啥?
2027年底北京将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
推荐阅读
【回放】博物夜谈 | 古生物学家养成记
2023-08-03
中国古生物学会
2021-03-11
科学艺术家缔造的“彩色古生物帝国”
2017-06-28
瓮安6亿年前古生物被刨,为何科学界也要挨板子
2017-04-17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