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陈菲菲
肝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肝癌起源于肝脏的上皮或间叶组织,是高发的,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继发性或称转移性肝癌指全身多个器官起源的恶性肿瘤侵犯至肝脏。据统计2022年,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率位列第五位,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均位列第二位,其中肝细胞癌占原发性肝癌的75%~85%。由于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发现肝癌时70%~80%为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血清甲胎蛋白(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和判断疗效常用且重要的指标,但在部分晚期肝癌患者中可能不升高,且在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以及消化道肿瘤等情况下也可能升高。所以,甲胎蛋白在肝癌诊断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存在不足。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近来年在国内外备受关注,其被认为在肝癌的辅助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PIVKA-Ⅱ?
PIVKA-II 是首字母缩略词,全称是“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是一种由肝脏生成的异常凝血酶原。正常肝脏在维生素K作用下会产生凝血酶原,是我们体内的一种重要凝血因子,但是在维生素 K 缺乏或者肝细胞癌患者中将会产生异常凝血酶原。你可以把PIVKA-II想象成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叛逆少年”,别人都在乖乖转化,它偏偏在血液里捣乱。而这一捣乱,反而帮助医生发现了潜在的肝癌风险。
PIVKA-II的优势及临床应用
1.肝细胞癌的早期辅助诊断
当传统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独自上阵时,其敏感度只能达到40%~70%,而且容易受到其他肝病的干扰。但当PIVKA-II加入后,情况大为不同。它们的联合检测将诊断敏感度提升至更高层级,尤其是在早期微小肝癌的发现上,更是效果显著。PIVKA-II与AFP联手出击,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灵敏度和准确度。
2.评价肝细胞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判断
PIVKA-II的血清半衰期(40~72小时)相对AFP(5~7天)更短,能更及时反映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PIVKA-II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其肝内转移、门静脉侵袭等发生率较高。
3.肝癌复发监测
治疗前后,动态观察PIVKA-II的水平变化,就能了解治疗是否有效,癌症是否复发。术后PIVKA-II水平降低并维持低水平的患者,HCC复发风险较低。这就像在肝细胞癌犯罪现场安装了一个监控摄像头,一切尽收眼底。
4.高危人群的常规筛查
根据最新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我国肝癌高危人群包括:①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②过度饮酒。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脂肪变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肝病。④饮食中黄曲霉毒素B1的暴露。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⑥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指南中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检查:PIVKA-II联合AFP和超声检查可提高肝癌的早期检出率。
PIVKA-II结果解读注意事项
PIVKA-II降低:服用含有维生素K制剂的药物。PIVKA-II升高:应考虑肝细胞癌,但需排除以下患者:①维生素K缺乏患者,维生素K缺乏会直接影响维生素K氧化还原循环;②口服华法林患者,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可阻碍维生素K氧化还原循环;③肝内胆汁淤积患者,导致小肠内胆汁减少,胆汁酸盐有利于小肠吸收维生素K。PIVKA-II半衰期40~72小时,纠正以上情况后10~45天,其仍未恢复到正常值,提示患者有患肝细胞癌的风险,需要密切观察。保肝小妙招
均衡饮食,全面营养。适量运动,强壮体魄。早睡早起,睡眠充足。戒烟戒酒,避免过度。定期筛查,及时发现。
PIVKA-II就像是肝细胞癌世界中的一位无名英雄,默默地在幕后帮助临床医生更早发现疾病,更好地治疗患者。PIVKA-II通过联合其他血清学标志物以及影像学检查,将进一步提高肝细胞癌的早期检出率。相信未来的肝癌诊断,将是一场多种技术协同作战的胜利之师!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