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什么是药物的首过效应?
2025-02-28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1.3万

撰文/杜晓琳 

药物在体内的旅程,简直可以拍成一部刺激的冒险大片,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首过效应,这个名字听起来很专业,但其实它跟你日常吃药时的体验息息相关。如果你对药物的效果有过期待,却发现药效似乎比预期差,这就可能和首过效应有关系。是不是有点神秘?别急,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团,弄清楚药物是怎么绕开身体的“检查点”,最终顺利达到目标的!

什么是首过效应?

首过效应又称首关效应或第一关卡效应,是指某些药物在口服后,尚未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之前,在肠黏膜和肝脏中被代谢,导致进入血液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首过效应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吃进去的药物,首先要经过胃肠道,进入血液,最终达到目标器官发挥作用。但有个“关卡”,就是肝脏,正如机场安检,药物刚进入血液时,会先经过肝脏的“过滤站”。这个时候,肝脏会发挥它的“清道夫”作用,把一部分药物代谢掉,或者转化成不那么有效的成分,只剩下少部分药物能顺利进入循环系统,达到全身,最终发挥药效。这一过程就叫作首过效应。

首过效应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首过效应会对药物的疗效产生直接影响,具体来说,它决定了药物的有效剂量。如果药物首过效应很强,那么进入血液的有效成分就少,药效通常需要大剂量才能起作用;而如果首过效应很弱,药物可以用较小的剂量就能发挥良好的疗效。

例如扑热息痛,在肝脏代谢过程中可能会部分失去活性,部分代谢物具有药效,但大部分药物成分还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如果只服用少量的扑热息痛,它的疗效通常不如预期,因为大部分药物成分已经在肝脏“消失”了。所以,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剂量,以确保有效成分能进入血液并发挥作用。但对于吗啡这种药物,经过肝脏时,它会转化为一种更加活跃的化学物质,药效反而会增强。

首过效应与药物的给药途径有什么关系?

看了前面,你可能会想:“既然首过效应这么强,难道每种药都必须口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药物的给药途径(如口服、注射、外用等)和首过效应有着密切关系。

口服给药:这是最常见的方式,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需要经过肝脏的“首次检查”,所以口服药物常常会经历较强的首过效应。例如口服的地高辛(用于治疗心脏疾病)就有显著的首过效应,它在进入血液前会被肝脏处理掉一部分,需要使用更高的剂量来保证疗效。

静脉注射:与口服不同,静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入血液,不经过胃肠道和肝脏的初步“筛查”。这样,药物几乎不会有首过效应,因此静脉注射药物往往效果更直接、更迅速。抗生素等重要药物,尤其在急诊情况下,通常选择静脉注射。

舌下给药:舌下药片直接通过口腔黏膜进入血液,绕过了肝脏的初步代谢,能减少首过效应的影响。比如一些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常常是舌下含片,快速缓解症状。

外用给药:外用药物则是直接作用于局部,不经过血液循环,因此不会受到首过效应的影响。比如外用止痛膏,涂在皮肤上就能起效,药物不需要经过肝脏处理。

首过效应的影响因素

药物的化学特性:不同的药物在肝脏的代谢方式不同,脂溶性药物往往比水溶性药物更容易被肝脏吸收和代谢。

肝脏功能:肝脏的健康状况也会影响首过效应。如果肝脏功能受损,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就会改变药物的代谢过程,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过高或过低。

食物的影响:饭前或饭后吃药也会影响首过效应。一些药物与食物一起服用时,可以提高吸收率,减缓药物的代谢过程;而一些药物则需要空腹服用,以避免食物干扰它们的代谢。

小结:首过效应的“第一关”

药物的首过效应,就像它在肝脏的第一次“过安检”。这个过程决定了药物是否能顺利通过,进入血液并到达目标器官。如果首过效应太强,药物的效果就受到限制;而如果首过效应较弱,药物则能发挥更直接的疗效。

不过别担心,现代医学有许多办法来克服首过效应的“捣乱”,通过调整剂量、改进给药途径或者直接选用低首过效应的药物,我们依然能确保药物发挥最大的效果。所以,下次吃药时,记得关注医生的叮嘱,合理管理药物的首过效应,让你的药物疗程更加顺利!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成都新华医院)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策论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机器人领域两大盛会8月举办,北京人形机器人领跑全国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