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时代新人 正文
医路·新青年|李德岭:手术台上的精湛“手艺人”,实验室里的创新“发明家”
2024-10-23 来源:北京发布等 阅读量:3.5万

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官方账号“北京发布”、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官方账号“健康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推出10集系列短视频——《医路·新青年》,欢迎收看!本节目旨在致敬中国医生,采访10位青年医生,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第九期让我们一起走近青年医者李德岭——

在手术台上,他是技术精湛的镂刻“手艺人”;在实验室里,他是不断创新的“发明家”。他用热情温暖患者、用热爱致敬神经外科事业。关于他的故事,就从“忠诚的传承”开始。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助理、神经外科学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李德岭。

医者初心,矢志不渝

初涉神经外科领域,李德岭便深受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王忠诚院士的深刻影响,也坚定了他在神经外科领域深耕的决心。王忠诚院士几乎为医学耗尽一生的医学态度,让李德岭坚信“在神经外科的大熔炉下,一定能够学到真本事”。可以说,李德岭的医学故事,始于“忠诚的传承”。

医术精湛,精益求精

神经外科手术以精细度高、复杂性强和体力消耗大著称。在毫米级别的操作空间内,医生们如同在大脑上进行镂刻,既要切除肿瘤,又要保护周围的血管神经。面对这样的挑战,李德岭从未退缩,而是将其视为一项神圣的使命。“虽然面对的病人是急难险重的,但是带给患者的获益也是非常明确的”。李德岭认为,能够从事这样的工作,是神经外科医生的骄傲。

技术狂热,致力创新

在追求卓越医术的同时,李德岭还致力于技术创新。“我们对技术的狂热,是非常的不遗余力的,只要能减少患者的损伤,能带来更好的预后的技术,我们都欢迎。”他曾带领团队利用分子影像技术标记肿瘤,实现更精准的手术操作。在斯坦福大学期间,他与工科同事合作,提出将柔性微阵列电极应用于脑干神经核团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大胆设想,并成功实现了技术突破,为神经外科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爱心无限,医者仁心

“神经外科医生是很有成就感的。”李德岭说。他回忆起一位聋哑患者的家属曾表达过的感激之情。这位患者因肿瘤导致行动不便和眩晕,家属在无助和惶恐中找到了李德岭。经过精心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家属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

谈及未来,李德岭满怀期待与憧憬。他希望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能在不同亚专业方向上取得世界性或国内引领性的成果,同时培养更多年轻人加入,共同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神经外科团队。他深知,医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与创新,而他正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李德岭用自己的专业与热爱诠释了神经外科医生的责任与担当。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以精湛的医术和创新精神,为神经外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北京发布、健康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要闻关注
北京中小学将开设AI通识课!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方案出炉→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天工”战跑马?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4月开跑!
北京发布发展具身智能“施工图” 力争推动万台具身机器人落地
推荐阅读
医路·新青年|张菀桐:传承中的科研中医人,受白衣天使感召而学医
2024-11-03 北京发布等
医路·新青年|吕珑薇:以科技之光,重塑患者笑容与自信
2024-10-16 北京发布等
医路·新青年|贾晨光:以爱之名,点亮患儿生命之光
2024-10-09 北京发布等
医路·新青年|陈克终:医术科研双在线的“临床科学家”
2024-09-25 北京发布等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