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前辈 正文
群星闪耀 | 致敬共和国脊梁
2024-09-30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阅读量:2.2万

2024年9月13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6位科学家入选

2024年9月29日上午10时

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每一枚勋章背后

都是不朽的传奇与荣光

闪耀着科学家精神的光辉

 

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王永志

我国“两弹一星”工程重要技术骨干、第二代远程战略导弹技术带头人、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参加和主持了6个导弹型号、4个火箭型号和神舟系列飞船设计研制。

王永志生前曾说

他一生干了三件大事——

研制战略导弹

研发运载火箭

送中国人上太空并筹建“天宫”

这三件事他一干就是一辈子

▲青年王永志(右一)在改进中近程导弹设计图样。

1964年6月底

王永志第一次走进大漠戈壁

执行发射任务

由于天气炎热

导弹无法打入落点

专家们考虑在火箭燃料贮箱中添加推进剂

王永志经过严密计算

认为卸出部分燃料火箭就会命中目标

虽然他的设想并没有得到专家们的支持

但王永志坚持自己的观点

并鼓起勇气越级向钱学森陈述

▲2005年12月,王永志(右二)夫妇探望恩师钱学森(左一)夫妇。

钱学森认为王永志的意见有道理

批准实施这一方案

卸出燃料果然提高了射程

火箭连打3发均中目标

王永志敢于打破旧有规则

不仅得到了同事们的赞赏

也得到了钱学森的关注与肯定

王永志说:“要想有创新,首先自己心里要有底,同时也要有勇气。这种勇气是出于事业心和责任感。”

 

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王振义

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他放弃申请药物专利,无私公开治疗方案,使更多患者受益。他多年来奋战在医学教育一线,培育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

在王振义眼里

最大的快活有两件事

一是学习

“把不知道的事变成知道”

二是治好患者的病

▲正在进行研究工作的王振义。

1986年

一个5岁的小女孩在上海儿童医院

被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王振义提议给孩子口服全反式维甲酸

7天后

女孩症状明显好转

这个小女孩是世界上第一个

口服全反式维甲酸成功痊愈的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

▲王振义院士在介绍自己制作的幻灯片。

此后

他和团队一起研究

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方案

使得白血病患者5年生存率大大提高

他和团队又找出发病机理和药物作用机制

使之成为全球公认的“上海方案”

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授奖时

称他为——

人类癌症治疗史上

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王振义说:“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人类做了什么事、作出怎样的贡献。医生是为人类健康事业作贡献的,捍卫生命是一种职责和义务。”

 

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李振声

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培育推广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组织开展多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

为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

25岁的李振声踏上从北京开往陕西的列车

随身背包里除了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外

还有牧草草根

▲李振声在观察小麦性状。

当时

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河流域肆虐

一年便能导致小麦减产超百亿斤

李振声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能不能将牧草与小麦杂交

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

李振声把携带的牧草草根种在研究所的院子里

搭建了简易的半地下土温室

并牵头组建了一个青年科学家课题组

▲李振声院士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的试验田里。

经过20多年攻关

课题组在1979年育成了小麦新品种——

“小偃6号”

它能同时抵抗8个条锈病菌生理小种

且产量高、品质好

这些品质让它成为

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

其衍生品种有80多个

李振声说:“新中国让我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不敢想的事情。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回报国家。”

 

2024年“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王小谟

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主持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实现跨越式、系列化发展。

1960年

我国电子工业水平整体不高

迫切需要研制出自己的雷达装备部队

面对严峻的形势

王小谟暗下决心

“一定要做出世界一流的雷达,为国争光”

一番苦心研究后

王小谟创造性地提出了

在当时世界领先的脉内扫频方法

为日后的雷达研制打下基础

一年后

英国才提出同样的技术方案

▲王小谟研究预警机方案。

1969年

王小谟与同事们投身贵州黔南大山

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

1972年

王小谟被任命为总设计师

主持研制首部国产三坐标雷达

▲王小谟院士。

经过十余年的大胆创新、潜心研制

历经无数次试验失败的至暗时刻

1984年

我国第一部集成化、数字化、自动化的

三坐标雷达成功问世

王小谟说:“中国梦,往大了说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在我这里,就是要把中国的预警机做到最好,做到卓越。”

 

2024年“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赵忠贤

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潜心致研,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作出突出贡献,在国际超导界享有盛誉。

在超导研究史中出现过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

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1976年

赵忠贤开始从事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研究

那时国内实验条件落后

但这阻挡不了赵忠贤和同事们的科研热情

缺少实验设备

他们就自己动手现造

为了赶实验进度

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

困得不行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

醒来继续工作

▲20世纪90年代初,赵忠贤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实验室工作。

在10年积累的基础上

1986年底

赵忠贤团队和国际上少数几个小组

几乎同时在镧-钡-铜-氧体系中

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

传统理论的崩塌

让“北京的赵”在国际超导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1987年2月

赵忠贤团队独立发现了

临界温度93K的液氮温区超导体

发现液氮温区超导体后

荣誉和奖励接踵而至

赵忠贤淡然地说

“荣誉归于国家

成绩属于集体

我个人只是其中的一分子”

▲赵忠贤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演示磁悬浮现象。

科研路上

他没有止步

依旧一门心思扑在实验室里

2008年

赵忠贤和团队制备了50K以上的系列铁基超导体

并创造了铁基高温超导体临界温度纪录

在这期间

67岁的赵忠贤3次带领年轻人几乎通宵工作

完成了初期最关键的3篇论文

《科学》杂志曾经3次报道这方面的成果

认为“新超导体的发现把中国科学家推向国际前沿”

赵忠贤说:“要选一个坚持十年,扎下根去,才能枝繁叶茂。”

 

2024年“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黄大年

战略科学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学部长。带领团队,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9年

51岁的黄大年离开英国剑桥

回到了培养他的吉林大学

赴一个与祖国的约定

▲黄大年在1982年1月15日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回国后不久

就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高难度大项目

黄大年二话不说挑起重担

没日没夜地带团队、赶进度、指导技术

几个月的时间

黄大年跑遍了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院所

摸清“家底”后

他就把自己关进办公室

通宵达旦设计科研思路

入夏时节

窗外大雨瓢泼、屋内小雨不停

黄大年却专注地在电脑前工作

中午

同事去食堂

他就从书包里掏出两个面包

午夜

他乘航班出差

飞行中还在工作……

他满腔赤子心

身怀报国志

2010年开始

黄大年先后担任多个项目科研重任

为祖国巡天探地、潜海铺路锻造利器

2016年6月28日

黄大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项目

正式通过评审验收

这意味着

我们用5年时间

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的路程

中国从此进入深地时代

▲2013年4月18日,黄大年在中国地球深部探测项目年会上,身旁是他率领团队研发的“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探机的展示模型。

不仅是科学家

黄大年更是“大先生”

他始终心系国家战略科学的

学科能力建设和人才梯队培养

在生命的最后7年

黄大年带领400多位科学家

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

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

和国防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

黄大年生前培养的18名博士

26名硕士

400余名学科交叉团队成员

共同为我国实施地球探测计划凝智聚力……

黄大年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微信公众号,文章综合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图文信息

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2024年首都科学讲堂
要闻关注
新时代的北京改革答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全面深化改革成就综述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AI教父!机器学习算物理学?听听诺奖委员会怎么说
这部短片告诉你,什么是北京中轴线?
中共北京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