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静
在女性健康领域,HPV同宫颈癌的关联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世卫组织给出的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大约新增57万例宫颈癌患者,99.7%的宫颈癌病例都可以找到HPV感染的踪迹。那么,这个看似平常的病毒到底是什么?它同宫颈癌之间有着怎样隐秘的联系呢?
认识HPV:庞大的病毒家族群体
HPV全称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是专门感染人类皮肤和黏膜细胞的一种DNA病毒,目前已知的HPV亚型超过200种,按照它们的致病性可以分成两大类:
低危型HPV:以HPV6、11亚型为主,主要引起生殖器疣(即尖锐湿疣)等良性病变,此类病毒感染一般不会导致癌症,但会诱发皮肤黏膜的增生性病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高危型HPV:HPV16、18、31、33等,其中HPV16和18两种亚型的“破坏力”最大,全球70%的宫颈癌都是这2种病毒引起的,高危型HPV最可怕的就是它对细胞的“潜伏”和“破坏”,能在人体细胞里长期存在并不断复制,改变细胞特性。
病毒与癌症:漫长的转化之路
HPV感染为什么会引发宫颈癌呢?这就得从它的致病机理说起了,高危型HPV钻进宫颈上皮细胞之后,就会把自身的E6、E7基因拼接到人体细胞的DNA里头,这两个基因简直就像是“细胞癌变的助推器”:E6蛋白会破坏抑癌基因p53的功能,p53本就是监控细胞异常增殖的“卫士”,它失活之后,异常细胞就无法被清除。而E7蛋白就会绑定并降解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使细胞周期的调控失灵,细胞便开始无节制地分裂。
HPV感染发展至宫颈癌通常需5~15年,其间经历多阶段病变:
潜伏期感染是指病毒侵入细胞后,未引发明显病变,可能在数月内被免疫系统自行清除。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的临床特征与诊断要点如下:其多由HPV低危型或高危型早期感染导致,病变程度较轻。据统计,约60%~80%的LSIL可在1~2年内自然消退,转化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或进展为宫颈癌的风险较低。在临床处理上,以观察随访为主,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与HPV检测复查。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主要与HPV高危型(如16、18型)的持续感染相关。该病变的细胞异型性显著,癌变可能性较大,若不进行干预,10%~15%的患者会在10年内发展为浸润癌,属于癌前病变。针对此类病变,临床需积极治疗,常用宫颈锥切术(如LEEP术、冷刀锥切术)来阻断癌变进程。
科学防控:阻断HPV致癌路径
认知HPV与宫颈癌关联后,三级预防体系为防控策略指明方向并有效阻断癌变进程:
一级预防:HPV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方法,目前世界上已经上市的疫苗有二价(针对HPV16、18),四价(针对HPV6、11、16、18),九价(涵盖更多高危亚型),我国已把HPV疫苗归入国家免疫规划。世界卫生组织提议9~14岁且未产生过性行为的女孩作为首要接种人群,这时接种可达到最好的保护效果。
二级预防:定期做宫颈癌筛查,宫颈细胞学检查(TCT)、HPV检测,可以在癌变前就查出异常细胞,我国指南建议21~65岁的女性每3年做一次细胞学检查,或者每5年做一次HPV检测加细胞学检查,如果筛查出CIN2、3级病变,及时用宫颈锥切术等方法治疗,就可以完全阻止它发展成癌症。
三级预防:宫颈癌早诊早治,早期宫颈癌通过手术、放疗等手段,5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晚期病例的5年存活率则少于50%。
值得一提的是,HPV感染很普遍,有性生活的女性一生中感染HPV的概率达80%~90%,但绝大多数(90%)会在1~2年内被免疫系统清除,只有少数会成为持续感染,所以感染HPV并不一定得宫颈癌,不必太恐慌,但一定要重视定期筛查。
知道HPV和宫颈癌有啥关系,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也是为了有个科学的防病想法,从打疫苗开始,再到定期查身体,每个步骤都是挡住癌变的关口,在这场和病毒的长期战斗里,知道事情和做事情一样重要。
(单位: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省市:湖南省长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