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甘洁
在医院这座严密运转的“生命工厂”中,手术室、ICU、急诊最引人注目,但真正守护无菌安全的,是常被忽视的消毒供应室。这个不起眼的后勤科室,承担着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和发放等关键任务。只要与病人体液或组织接触过的手术器械或诊疗工具,最终都要在这里“重获新生”。
什么是消毒供应室
消毒供应室,全称“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是负责重复使用器械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及无菌物品供应的专业部门。它服务于全院临床科室,尤其是手术室、ICU、急诊、门诊处置区等对无菌要求极高的区域。虽不直接接触患者,却与医疗安全密切相关。器械若未彻底灭菌,哪怕是一次简单缝合,也可能成为感染源。因此,消毒供应室被称为“医院无菌世界的守护者”。
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医院感染是常见且难防控的医疗风险。无论是缝合、插管,还是大型手术,只要器械消毒不到位,就可能引发交叉感染。比如,未清洗干净的手术剪可能传播细菌,导尿管若灭菌不彻底也可能带入病菌,引发败血症、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这些隐患,正是消毒供应室防控的重点。它不仅是器械的“洗衣房”,更是医院感染防控的核心阵地。
消毒供应中心的区域划分: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
为了科学防控感染,消毒供应中心的内部结构必须严格遵循“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设计原则:去污区是污染物品的初始处理区域,主要负责回收、分类、冲洗、清洗、初步消毒干燥的区域,这里保持相对负压,防止污染空气流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对清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检查、装配、包装及灭菌(包括敷料制作等)的区域,为清洁区域,要求维持相对正压环境;无菌物品存放区存放、保管、发放无菌物品的区域,为清洁区域。这三大区域之间必须设实际屏障,人员、物品、空气流动都需单向运行,严格避免污染逆流。
十大操作流程:从污染到无菌的“重生之路”
回收:临床科室将用后的器械、物品及时放入专用容器,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按规定路线,用密闭容器和运输车进行回收。回收人员需做好防护,防止污染扩散。
分类:回收后的器械、物品按类型、材质和污染程度进行分类,轻拿轻放,避免损坏。同时,要区分耐湿耐热和不耐湿不耐热的器械,以便后续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清洗(包括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根据器械材质和污染情况选择手工或机械清洗方式,确保各部位彻底去除污垢和有机物。复杂器械如内镜应使用专用设备,清洗不彻底会影响灭菌效果,甚至导致“伪无菌”。
消毒:清洗后的器械根据材质选用热力或化学等合适方式进行消毒,操作需严格遵循消毒剂使用规范,确保消毒效果。对热敏性器械则采用低温消毒处理。
干燥:消毒后的器械使用干燥设备或自然干燥的方法进行干燥。金属类器械干燥温度在70~90℃,塑料类则应控制在65~75℃。
检查与保养:工作人员逐件检查器械外观和功能,有无锈蚀、裂纹、变形、松动等,并视情况进行润滑和维护。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或更换,确保器械正常后再进行包装。
包装:按规定将器械分类组合、装配后封包,使用无菌布或纸塑袋,确保密封、防污染,包装上需标明器械名称、灭菌日期等信息,确保可追溯。
灭菌:根据器械材质和用途选择合适方式,如常用的压力蒸汽灭菌或低温灭菌,过程由自动系统控制并记录时间、温度、压力等参数。操作须严格规范,确保灭菌有效。植入类器械须通过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储存:灭菌合格的器械应分类存放于无菌区,按物品类别和灭菌日期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干燥,温度不高于24℃、湿度低于70%,并遵循“先进先出”原则规范摆放。
发放:根据科室需求,将无菌物品发放至指定地点,发放前须确认物品在有效期内,并做好信息登记,确保器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医院的“无菌”不是凭空存在的,而是建立在一套系统、严密、持续运行的工作机制之上。消毒供应室,正是这套机制中最核心的基础设施之一,它远离患者视线,却与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每一次器械的清洗、包装、灭菌、发放,都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感染防御战”。了解它、尊重它,也是在尊重生命、尊重医疗质量。
(单位:贺州市八步区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