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红翠
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包括癫痫、脑瘫、神经发育障碍、脑炎后遗症、遗传代谢病等。它们不仅影响患儿的运动、认知、语言和情绪,还给家庭带来长期照护的压力。相较于单一的诊疗行为,全程护理管理更关注孩子从疾病发生到康复全过程中的“每一步”,是连接医疗、康复、心理、家庭支持的重要桥梁。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其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患病后的恢复潜力大,但同样对护理干预的依赖性也高。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系统、个体化的护理模式,对于帮助患儿恢复功能、回归生活,至关重要。
了解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特殊性
许多疾病是先天性的,如遗传性代谢病、脑发育异常等;一些疾病(如脑瘫、癫痫)可能与围产期缺氧、早产、感染等因素有关。不同疾病的症状可能重叠,如语言落后、运动障碍、注意力缺陷等都可能出现在多种病情中。疾病过程常呈慢性或反复发作,康复周期长、护理任务重。这些特点决定了神经内科的儿童患者在住院和居家阶段,都需要长期、连续、跨学科的护理服务。
住院阶段:以稳定病情与早期干预为核心
在疾病急性期,住院治疗是首要环节。护理工作围绕观察病情、配合治疗、管理并发症、早期康复准备几个方面展开。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抽搐频率、用药反应等情况,协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特别是在癫痫发作频繁、脑炎急性期、颅内压升高等情况下,护士是最前线的监护者。
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协助建立适合患儿的日常作息,包括喂养姿势、睡眠管理、肢体支撑等。对于有运动障碍风险的孩子,及早开展被动肢体活动、良肢位摆放,可预防肌肉挛缩和畸形。此阶段的早期康复准备越充分,出院后的恢复越顺利。
出院过渡期:家庭护理的衔接与教育
很多家长在孩子出院后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照顾、训练、观察。此时,护理团队要发挥“桥梁”作用,做好家庭护理指导,确保从医院到家庭的平稳过渡。
护士应指导家长掌握基本的喂养技巧、安全转移方法、服药时间和剂量记录、癫痫发作处理流程等。帮助家长认识哪些信号代表“病情进展”或“并发症出现”,比如孩子不愿进食、呕吐、持续哭闹、四肢僵硬、意识模糊等。此外,还应教育家长如何进行居家康复训练,包括简单的抬头练习、翻身引导、视觉刺激、语言互动等,帮助孩子在生活中“边玩边康复”。这不仅能增强患儿的能力,也提升家长的信心。
康复阶段:个体化训练与功能促进
康复不是“走走动动”那么简单。它是一项需要科学的评估、阶段性目标和连续干预的系统工程。护理人员在康复科或居家访视时,应参与到康复团队的整体计划中,与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协同工作,共同推进患儿各项功能的恢复。
在康复护理中,护士要关注患儿的运动发展(如抬头、坐、爬、走)、认知行为(如专注、模仿、指令反应)、语言沟通(如发声、咿呀、简单词语)等方面的进展。同时,还要观察训练过程中的情绪变化、疲劳反应、安全风险,及时进行调整。康复过程需长期坚持、反复练习,有时患儿进步非常缓慢,家长极易焦虑甚至想要放弃。护理人员应成为家庭的情绪支持者,鼓励家长持续投入、正向互动,共同面对过程中的起伏。
心理与社会支持:不忽视“看不见”的需求
神经内科患儿常伴有语言迟缓、注意力差、行为问题,容易在社会互动中被孤立甚至误解。家长也常因长期照顾感到焦虑、抑郁、自责,甚至影响婚姻和家庭关系。因此,护理管理中不应忽视心理与社会支持的介入。护士可协助进行基本的心理筛查,及时识别患儿是否存在情绪异常、家长是否情绪低落。引导家长加入康复患儿家长群体、参与团体辅导、接触心理资源,也是一种重要支持方式。护理人员还可协助家庭联系社会资源,如儿童福利服务、康复补贴、特殊教育指导等,为患儿创造一个包容、有保障的成长环境。
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过程,是一场身体与心理的双重修复,也是一个孩子“重新建立能力”的漫长旅程。护理不仅是协助治疗的工具,更是支撑家庭希望的支点。从住院到出院、从恢复到成长,儿童神经内科护理始终不缺席。只有医疗、康复、护理和家庭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帮助孩子从“疾病”走向“生活”,让康复不再是孤单的挣扎,而是充满陪伴的前行。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