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莫帆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癌症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外科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等手段不断升级,挽救了无数生命。然而,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和医生开始意识到,“攻敌”的治疗思路往往伴随着体能消耗、情绪波动、免疫下降等问题。于是,传统中医在现代肿瘤综合治疗中逐渐显现价值,它用“阴阳平衡”的视角,帮助患者在身心之间找到内外和谐,从而提升抗癌力与生活质量。
“阴阳”不是神秘,而是人体的动态协调机制
在中医理论中,“阴”与“阳”代表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方面。阳主动、温热、上升、外向,阴主静、寒凉、滋润、内守。它们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功能之中,比如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出汗属阳,津液属阴;心跳、呼吸、代谢属阳,血液、体液、组织营养属阴;精神兴奋为阳,睡眠休息为阴。健康的状态就是阴阳处于相对平衡、彼此协调的状态。一旦一方过盛或不足,就会出现偏颇,从而引发疾病。
中医认为,癌症正是人体阴阳失衡的产物。比如长期情绪压抑导致肝郁气滞,气机不畅;或者大病久虚,阴液耗伤,虚火内生;再如外邪侵袭,导致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治疗肿瘤,不仅要“祛邪”,更要“扶正”,即通过调节阴阳、恢复平衡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现代治疗为何容易“打破平衡”
手术、放化疗、靶向药物等虽然有效“杀敌”,但也会影响身体内部的正常机能,尤其对气血、脏腑功能造成损耗。比如放化疗期间,患者常出现口干舌燥、便秘、皮肤干裂、心烦失眠等“阴虚火旺”表现;术后恢复期,普遍体虚乏力、食欲减退,属于“阳气不足”、“气血两虚”;长期靶向治疗可能带来肝肾损伤、体温异常、精神萎靡等“阴阳错乱”状态;情绪焦虑、睡眠障碍、久病成虚,也会加重“阴阳失调”。
中医如何在治疗中实现“阴阳调和”
1.辨证调理,扶正祛邪
阴虚内热者,用滋阴清热之法,如生地、麦冬、玄参;阳虚寒盛者,用温阳散寒之方,如附子、人参、干姜;气虚乏力者,常用补气药,如黄芪、党参;气滞血瘀者,可配合行气活血之法,如丹参、川芎。通过内服中药、配合针灸、艾灸、穴位贴敷等手段,使患者的“阴平阳秘”恢复,抗病能力随之提升。
2.调和五脏,助力整体康复
肝主疏泄:情志相关,肝气不舒可引发气滞、抑郁;
脾主运化:消化吸收基础,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
肾藏精:关系生命根本,抗衰抗癌核心。
通过疏肝解郁、健脾补肾等治疗,可以调动身体自我修复能力,让患者在放疗、化疗后尽快恢复元气。
3.平衡情志,稳定情绪波动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失调可致病。很多肿瘤患者因病程长、预后不确定,容易陷入焦虑、恐惧、失眠等状态。这些情绪反过来加重内分泌紊乱、免疫低下,形成恶性循环。中医通过安神药物(如酸枣仁、远志)、针刺安眠穴位、太极气功等方法,有助于改善睡眠、舒缓焦虑,帮助患者建立稳定内心,增强治疗信心。
“阴阳平衡”如何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
改善体力:气血充足,疲劳感减少;
增强食欲:脾胃运化复苏,营养摄入提高;
改善睡眠:阴阳恢复,昼夜节律正常;
增强免疫:正气提升,感染、复发风险降低;
稳定心理:情绪平衡,生活有目标感。
中医不能替代现代治疗,但可以融入其中
需要明确的是:中医不是“万能解药”,不能替代手术、放化疗、靶向药等现代治疗。但在肿瘤治疗各阶段,它都有明确价值:
手术前后:调理气血,促进伤口愈合;
放化疗中:减轻副作用,提高耐受力;
康复期:修复脏腑功能,预防复发;
晚期姑息期:缓解痛苦,延长有质量的生命。
肿瘤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身心俱疲的马拉松。现代医学像利剑,能快速削弱敌人;而中医更像护盾与补给,为患者修复内伤、稳定情绪、增强体质、恢复节律,帮助他们走得更远。“阴阳平衡”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对人体动态健康的深刻洞察。在肿瘤治疗这条路上,中医提供的,不仅是调药调方,更是一种顺应自然、调和身心的生存智慧。与其单纯地“与癌作战”,不如“与己和解”。让身体与内心回归平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康复之道。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