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凯欣
疝气,这一常见的外科疾病,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实际上它在人群中并不罕见。疝气是指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这一过程不仅会引起身体的不适,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
一、疝气的种类
疝气根据其发生的部位和原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腹股沟疝: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疝气类型,约占全部疝气的75%~90%。它主要发生在腹股沟区,即大腿根部与腹部连接处。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斜疝是由于先天性的鞘状突未闭,腹腔内容物通过腹股沟管突出;直疝则是因为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的腹壁薄弱,使腹腔内容物直接向外突出。患者的腹股沟处会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用力时明显,平卧休息时可能消失。腹股沟疝多见于男性,尤其是老年男性和婴幼儿。
股疝:股疝多发生在女性,尤其是40岁以上的女性。股疝是腹腔内容物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形成的疝。因为股管几乎是垂直的,疝块在卵圆窝处向前转折时形成锐角,且股环本身较小,所以股疝容易发生嵌顿。一旦嵌顿,会引起剧烈疼痛,还可能导致肠梗阻等严重后果。
脐疝:脐疝主要发生在肚脐部位,多见于婴幼儿。婴儿脐疝是由于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不够坚强,在腹压增加时,如在婴儿哭闹、咳嗽等情况下,腹腔内容物通过脐环突出形成疝块。成人脐疝除了腹压因素外,还常与肥胖、腹水等因素有关。脐疝的疝块通常比较容易发现,大小因情况而异。
切口疝: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出现的一种疝气。由于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的强度降低,当腹压升高时,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通过手术切口处的薄弱区域突出形成疝。切口疝的大小和形状与手术切口有关,患者可能会感到局部坠胀、疼痛,还会看到明显的肿块,尤其在用力或站立时更为显著。
白线疝:白线是腹部正中线上的一条腱性结构,白线疝是指腹腔内容物通过白线处的缺损突出。这种疝一般比较小,多位于脐上。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疝块的增大,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隐痛、消化不良等症状。而且在腹部用力时,可摸到一个小肿块。
膈疝:膈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通过膈肌的缺损或薄弱处进入胸腔。它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由外伤、手术等原因引起的。膈疝相对比较复杂,因为涉及胸腔和腹腔,对呼吸和消化功能都可能产生严重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腹部不适等症状。
脑疝:脑疝是指颅内压力突然增高,导致脑组织移位的现象。它通常比较紧急、严重,可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脑疝需要紧急救治,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二、疝气的特点
体表肿块:这是疝气最常见的症状。在站立、行走、咳嗽或用力时,疝内容物会通过腹壁薄弱处突出,形成可观察到或触摸到的肿块。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核桃,大的可能如拳头。肿块通常质地柔软,当平卧或用手推送时,多数可回纳腹腔。
疼痛与坠胀感: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局部的坠胀不适,尤其在长时间站立或活动后明显。随着病情发展,若疝内容物受到挤压、嵌顿,无法回纳,会出现疼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可表现为隐痛、胀痛,严重时呈剧烈绞痛。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由于疝内容物对肠道造成了压迫和刺激,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如食欲不振、腹部胀满、腹痛、腹泻或便秘等。
局部皮肤改变:多数情况下,疝气表面的皮肤无明显变化。但当疝内容物发生嵌顿、绞窄,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时,皮肤可能会出现红肿、发热,甚至出现溃疡、坏死等严重表现。
其他症状:当疝发生在盆腔或腹股沟区,且压迫到输尿管或膀胱时,可能引起泌尿系统症状,如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膈疝异常巨大、腹腔脏器进入胸腔时,会压迫肺组织和心脏,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闷等症状。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