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潘子毅
肾脏,人体不可或缺的“净化器”,其健康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命质量。尿液检查,作为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测手段,是评估肾脏功能的重要工具。通过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气味、酸碱度(pH值)、比重以及蛋白质、红细胞等关键成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窥探肾脏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一、尿液检查:肾脏健康的“晴雨表”
尿液检查涵盖多个方面,每一项指标都蕴含着肾脏健康的秘密。尿液的颜色、透明度和气味能直观反映尿液的初步状态。正常情况下,尿液呈淡黄色、透明且略带氨味。若尿液颜色加深、混浊或有异味,可能提示存在脱水、感染或代谢问题。尿液的酸碱度和比重则反映了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尿液pH值受饮食、药物和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正常范围为4.5~8.0。尿液比重是衡量尿液浓缩程度的指标,成人正常值在1.015~1.025。若尿液比重异常,可能提示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受损。
二、蛋白尿:肾脏的“隐形警报”
蛋白尿,即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异常升高,是肾脏受损的重要标志。正常情况下,肾脏的滤过膜能有效阻止蛋白质进入尿液。但当滤过膜受损或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时,蛋白质就会“泄漏”到尿液中。蛋白尿的严重程度可通过尿蛋白定量来评估。微量蛋白尿(30~300毫克/24小时)虽看似不起眼,却可能是肾脏早期病变的预警信号。随着蛋白尿的加重,可能发展为轻度(300~1000毫克/24小时)、中度(1000~3500毫克/24小时)和重度蛋白尿(超过3500毫克/24小时)。蛋白尿的出现可能意味着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多种肾脏疾病。这些疾病都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使蛋白质进入尿液。此外,一些系统性疾病也会引起肾脏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引发蛋白尿。因此,一旦发现蛋白尿,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治疗。
三、血尿:肾脏的“红色警告”
血尿,即尿液中含有红细胞,是肾脏病变的常见症状之一。血尿可分为镜下血尿(红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但肉眼无法观察到)和肉眼血尿(尿液呈红色或洗肉水样)。血尿的出现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泌尿系统感染、尿路结石、泌尿系统肿瘤等。泌尿系统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尿路黏膜充血、水肿,红细胞随尿液排出。尿路结石在移动过程中也可能损伤尿路黏膜,引发血尿。此外,泌尿系统肿瘤,如膀胱癌、肾癌等,也是血尿的常见原因。这些肿瘤会破坏肾脏或尿路黏膜,导致红细胞进入尿液。血尿的出现应引起患者的警惕,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尿液检查的结果,综合判断血尿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蛋白尿与血尿的联合分析:揭示肾脏病变真相
蛋白尿与血尿同时出现常提示肾脏病变。肾小球肾炎患者常伴蛋白尿和血尿,因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肾病综合征则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血尿较少。特殊肾脏疾病(如IgA肾病、狼疮性肾炎)也可能同时出现蛋白尿和血尿,多因免疫系统异常。蛋白尿与血尿的联合分析有助于精准诊断肾脏疾病类型及严重程度,并为治疗提供依据。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若蛋白尿和血尿严重,可能需要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减轻肾脏免疫损伤。
五、尿液检查的其他指标与肾功能评估
除了蛋白尿和血尿,尿液检查还包括尿液颜色、透明度、气味、酸碱度、比重等其他指标。这些指标同样能够反映肾脏的健康状况,为医生提供宝贵的诊断信息。尿液颜色和透明度的变化可能提示存在尿路感染、乳糜尿或肝脏疾病等问题。尿液气味的异常则可能提示尿路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尿液酸碱度和比重的异常则可能反映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的受损。因此,在进行尿液检查时,应综合考虑所有指标,以全面评估肾脏的健康状况。
六、结论
蛋白尿与血尿的同时出现往往是肾脏病变的重要信号。这种联合表现不仅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肾脏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还为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例如,对于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若蛋白尿和血尿显著,可能需要采用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以减轻肾脏的免疫损伤,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