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蕊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多种严重血液疾病的有效手段,移植后的护理同样非常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顺利康复,影响着治疗的最终效果。正确的护理能帮助患者平稳度过移植后的关键时期,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预防感染:为身体筑牢防线
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最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由于移植后患者免疫系统极度脆弱,任何病菌都可能乘虚而入,因此护理时病房环境要严格消毒,保持空气清新、地面清洁,医护人员和家属进入病房需穿戴隔离衣、口罩等。患者自身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物,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感染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关注排异反应:警惕身体的“小情绪”
排异反应本质上是受者免疫系统对供者造血干细胞及其分化细胞的免疫攻击。急性排异反应多发生在移植后100天内,此阶段免疫系统处于高度激活状态,会迅速识别并攻击外来细胞。慢性排异反应则通常在移植100天后出现,病程进展相对缓慢,但对身体多器官功能的损害更为持久。
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需仔细观察患者皮肤有无红斑、丘疹等皮疹表现,头皮、面部和四肢都要进行全面检查,哪怕只有细微的皮疹都可能是排异反应的信号。每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判断巩膜、皮肤是否出现黄疸,黄疸加深提示可能存在肝脏排异。还要关注患者大便的次数、性状,若出现腹泻,每日超过3次且大便稀薄,需警惕肠道排异。一旦出现这些症状,需立即复查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根据结果调整剂量,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对抗排异反应。患者也应牢记这些症状,日常自我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饮食护理:为康复提供能量
造血干细胞移植初期,大剂量放化疗预处理导致患者胃肠道黏膜受损,绒毛萎缩、吸收功能减退。此时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如小米粥,富含碳水化合物且容易被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够为机体提供基础能量。面条可煮得软烂些,搭配清淡蔬菜汤,补充维生素与少量膳食纤维。
随着身体逐渐恢复,胃肠道功能改善,可逐步增加富含蛋白质食物的摄入。鸡蛋富含优质蛋白,可做成鸡蛋羹,方便患者消化。牛奶含有丰富的钙元素与多种营养物质,选用低脂、易消化的牛奶制品为宜。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但要注意水果需洗净、去皮后食用,蔬菜要烹饪至熟透,避免生冷食物携带病菌引发肠道感染。忌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的辣椒、油腻的油炸食品,防止加重胃肠道负担。
心理支持:让心灵重获阳光
经历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孤独、焦虑、恐惧等情绪时常困扰着他们。家人和医护人员要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可以通过播放舒缓音乐、阅读书籍等方式帮助患者放松心情。鼓励患者参加一些康复交流活动,与其他病友分享经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监测身体指标:为健康保驾护航
定期监测患者的身体指标,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能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医护人员会根据指标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患者自身也要配合做好各项检查,按时服药。若出现不适或指标异常波动,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护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感染预防、排异监测、饮食管理、心理支持以及身体指标监测等多个方面。通过精心的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减少并发症,顺利度过康复期,重新拥抱健康生活。希望患者及其家属重视这些护理要点,积极配合,为康复增添助力。
(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