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韦艳春
当孩子在高烧中突然抽搐、翻白眼、嘴唇发紫甚至一度失去意识时,几乎所有家长都会陷入恐慌,许多人担心孩子“烧坏了脑子”,以为是癫痫发作,慌乱之中很难做出正确的反应。实际上,大多数与发烧相关的抽搐属于热性惊厥,虽然表现激烈,但通常是短暂的、自限性的发作,只要应对及时得当,绝大多数孩子可以完全康复。作为一名急诊护士,我希望家长能够更科学地理解热性惊厥的发生机制和识别方式,学习正确的急救处理,从而在关键时刻沉着应对,避免因错误操作而给孩子造成更大伤害。
什么是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是婴幼儿在发热过程中出现的短暂性抽搐发作,是小儿最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之一。它通常发生在3个月到5岁之间的孩子身上,在6个月~5岁的年龄区间比较常见,发病年龄高峰为18个月。热性惊厥发作常见于发热初期,尤其是体温快速上升时,有些孩子甚至在家长发现发烧之前就已经惊厥了。
发作时的典型表现
抽搐前有明显发热史(体温超过38℃);突然意识改变,眼球上翻或凝视,伴有全身对称性抽动;面部、四肢肌肉不自主抖动,可能伴有口吐白沫;有时会伴随短暂停止呼吸;多数发作在5分钟内自行终止,发作后孩子进入嗜睡状态;发作次数少,一般在24小时内不超过2次。
为什么会发生热性惊厥?
发烧是孩子的免疫系统对病毒或细菌感染作出的反应。某些孩子在体温迅速升高时,大脑神经元的兴奋度也随之升高,容易引发“短路”般的电信号爆发,表现为惊厥。
是否发生热性惊厥,与孩子个体神经系统的发育状态及遗传背景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风险因素:家族中有热性惊厥或癫痫病史;婴幼儿期发热次数多或感染反应剧烈;既往有热性惊厥史;体温上升迅速,即使最终温度不高,也可能触发惊厥。
家长应如何正确处理热性惊厥?
保持冷静,保护孩子安全
将孩子侧卧置于平整的床面或地板上,移开周围可能伤害孩子的物品,松解衣物,使其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或呕吐物吸入气道引发窒息。避免将孩子抱起剧烈摇晃,更不要强行掰开牙关或往嘴里塞勺子、筷子等异物,不仅不能防止咬舌,反而容易造成口腔撕裂伤甚至误吸。
观察记录,便于后续就诊
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发作的时间、表现、持续时长、是否全身对称、是否有发热等信息。
在以下情况下必须立刻就医
抽搐持续超过5分钟未停止;抽搐停止后孩子仍长时间意识不清;第一次发作,家长难以判断时;抽搐呈单侧或身体局部抽动;同一天内出现多次惊厥;孩子伴随呼吸困难、嘴唇紫绀、持续高热等危险信号。
抽搐停止后,还需要做些什么?
当惊厥发作终止,孩子进入昏睡期,不必立即叫醒,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观察其呼吸状况、皮肤颜色和意识恢复情况,同时开始进行温和的物理降温处理,如擦浴、适当减少衣物等措施,待孩子清醒后再给予退烧药。此时不要急于进食、喝水,以防误吸。如果孩子已有明确的热性惊厥史,医生可能会指导家庭备有应急止惊药物并教授正确使用方法,如地西泮栓剂,在家中也能安全地处理短暂惊厥。
热性惊厥会不会影响智力发育?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抽搐后会“脑子坏掉”,事实上,一次或几次典型热性惊厥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以及语言、记忆或学习能力。热性惊厥与癫痫不同,不会发展为慢性疾病,绝大多数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和神经系统成熟,发作会自然终止。只有在“复杂性热性惊厥”反复发作,或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时,才需进一步由神经科评估是否有发展为癫痫的风险。
正确护理,预防为主
孩子发热时要及时测量体温、合理用药;避免穿衣过多、环境过热导致“捂热”;使孩子养成良好作息,增强体质,减少感染;对已知高风险的孩子,家中要备好退烧药与应急方案;与医生保持沟通,建立家庭健康管理意识。
孩子发烧抽搐看似可怕,但并不是无法掌控的紧急情况。理解热性惊厥的本质,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能够帮助家长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避免因恐慌而失误。孩子需要的不仅是医疗处理,更是家长在危机时刻的冷静与守护。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