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范丽明
在乙肝的防治过程中,乙肝DNA定量检测是一项极为关键的检查项目,它就如同精准评估病情的 “度量衡”,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乙肝病毒在体内的 “动态”,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策略。
一、乙肝 DNA 定量检测的原理
乙肝,全称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乙肝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它进入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不断繁衍后代。乙肝DNA定量检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精确测量血液中乙肝病毒DNA的含量。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荧光定量PCR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像“放大镜” 一样,将极微量的乙肝病毒DNA进行扩增,然后通过检测扩增产物的荧光信号强度,来推算出原始样本中乙肝病毒DNA的数量,其结果通常以每毫升血液中含有多少拷贝的病毒DNA来表示。
二、检测结果反映传染性强弱
乙肝病毒传染性和体内病毒数量紧密相关,乙肝DNA定量检测结果就是其直接反映。若乙肝病毒DNA含量达10⁵拷贝/毫升及以上,表明病毒大量复制,传染性强,通过血液接触、母婴、性传播等途径,易传染他人。若含量在10³拷贝/毫升以下,病毒复制受抑制,传染性随之降低。知晓传染性强弱,利于患者密切接触者采取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做好卫生防护,降低感染风险。
三、评估疾病进展
乙肝DNA定量检测对评估病情进展意义重大。高水平的乙肝病毒 DNA 持续复制,会不断损伤肝脏细胞,致使肝脏发炎、纤维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医生定期检测病毒量,结合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指标,就能判断病情是否进展。若病毒DNA含量持续升高,同时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异常,便提示肝脏炎症加重,病情恶化,此时医生会调整治疗方案,强化抗病毒治疗,阻止病情恶化。
四、指导治疗方案制定
对于乙肝患者的治疗,乙肝DNA定量检测结果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如果患者处于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期,乙肝病毒DNA定量较高,同时伴有肝功能异常,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开始抗病毒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持续监测乙肝病毒DNA定量也十分关键。抗病毒药物的作用就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随着治疗的进行,乙肝病毒DNA定量会逐渐下降。如果治疗效果良好,病毒DNA含量会持续降低,甚至达到检测不到的水平(通常低于检测下限,如20拷贝/毫升),这表明抗病毒治疗有效,患者应继续按照医嘱坚持服药,以巩固疗效,防止病毒反弹。反之,如果在治疗过程中,乙肝病毒DNA定量下降不明显,或者出现波动上升,医生可能会考虑调整治疗方案,更换更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或者联合其他治疗方法,以确保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地控制病情。
五、检测结果解读误区
乙肝DNA定量检测结果对病情评估和治疗意义重大,但患者解读时易陷入误区。其一,不能仅凭一次检测结果判断病情。病毒复制受患者身体状态、用药情况等因素影响,单次结果波动不代表病情变化,需结合多次检测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其二,数值高低不等同于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常因数值高而恐慌,或因数值低而放松警惕,实则病情严重程度还与肝脏受损、肝硬化等因素有关。比如,有的患者DNA定量低,但已发展为肝硬化,病情依旧严峻。因此,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解读检测结果,以免影响治疗决策。
乙肝DNA定量检测作为精准评估乙肝病情的“度量衡”,贯穿于乙肝防治的全过程。无论是判断传染性、评估疾病进展,还是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它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乙肝患者应重视这一检测项目,定期进行检测,并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以便更好地管理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向着健康的目标迈进。
(作者单位:邢台市南和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