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娟
血常规检查是儿童体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检测,医生可以判断儿童的身体是否存在感染、贫血、血液疾病等问题。当儿童血常规检查结果异常时,家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了解可能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儿童血常规异常常见原因
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是导致儿童血常规异常的常见原因。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通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如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时即可见此现象。而病毒感染则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上升,如流感、水痘等。
贫血也是儿童血常规异常的常见原因之一。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由于体内铁元素缺乏导致红细胞合成不足,血红蛋白含量偏低,影响血液的携氧能力。感染引起的贫血常见于慢性或寄生虫感染。炎症反应会导致铁代谢异常,影响骨髓造血功能,从而引发贫血。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则由基因突变引起,红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易被破坏,寿命缩短。
血液疾病(如白血病和巨球蛋白血症等)也可能导致儿童血常规异常。白血病表现为白细胞异常增高,红细胞和血小板可能减少,白血病细胞浸润其他组织器官。巨球蛋白血症则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贫血及高黏滞综合征。
此外,生理因素和饮食不均衡也可能影响儿童血常规检查结果。如检查前食用高糖食物可能导致血糖水平变化,长期挑食、偏食则可能导致造血原料摄入不足。家长应关注儿童血常规检查结果,及时就医并调整生活习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家长需要注意的事项
当儿童血常规检查结果异常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科就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明确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是否有发热、咳嗽、皮疹、出血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血常规异常的原因密切相关,有助于医生诊断病情。
对于因饮食不均衡导致的血常规异常,家长应调整孩子的饮食结构。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确保营养均衡。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铁质的食物,如橙子、菠菜等,有助于提升免疫力和促进血红蛋白合成。
在医生的指导下,家长可以让孩子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如散步、慢跑或游泳等。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改善血液循环,对病情恢复有益。
如果血常规异常是由感染引起的,则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在使用抗生素时,家长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进行,并遵循规定的用药时间和剂量。避免自行购买药物或调整用药方案,以免延误病情或导致不良反应。
应对方法
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血常规异常,医生通常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细菌的种类,开具相应的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家长在拿到药物后,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医嘱用药,确保用药的剂量和频次正确,并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为了促进病情的恢复,家长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适度的温湿度,避免孩子再次受凉感染。
对于缺铁性贫血等营养性贫血导致的血常规异常,医生会开具补铁剂或叶酸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家长应遵医嘱按时按量给孩子服药,并调整孩子的饮食结构,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特别是富含铁质和叶酸的食物。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摄入,如柑橘类水果、草莓等,因为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铁的吸收。
对于白血病等血液疾病引起的血常规异常,医生会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并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复查血常规,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饮食计划。
结论
儿童血常规异常可能涉及多种原因,包括感染、贫血、血液疾病等。家长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就医并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同时,调整孩子的饮食结构、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促进病情恢复的重要措施。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护理,大多数儿童血常规异常的情况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
(作者单位:桂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