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阮小琴
PET/CT,全称为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两种技术。它主要用于肿瘤、脑和心脏等领域重大疾病的诊断,可以进行全身或局部的影像检查。本文将详细介绍PET/CT检查的全过程及其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项检查。
检查前准备
PET/CT检查通常需要提前预约。患者需携带以往就诊的资料,包括化验、影像结果、病理结果等,以便医生全面了解病情,为精准分析并解读检查结果做准备。
在检查前24小时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酒。检查前需禁食至少6小时,并禁止服用含糖类的饮料或输注葡萄糖注射液。如果空腹血糖过高(>11mmol/L),建议改日检查。此外,检查前一周内禁止做消化道造影检查。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进行PET/CT检查。对于已经或可能怀孕的女性,需要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进行检查。儿童进行PET/CT检查也需谨慎。对于帕金森病、躁狂症等神经精神疾病患者,需要通过药物控制。危重患者需要临床医生谨慎评估,必要时在严格监护下进行检查。
检查当日流程
检查当日,患者需按时到达医院,进行报到和分诊。分诊后,医生会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以确保患者不超过PET检查床的最大载重量和PET-CT仪的扫描孔径,保证感应区得到最佳显示。
在注射显像剂前,护士会为患者测量血糖,以确保血糖水平符合检查要求。常用的显像剂为18F标记的氟化脱氧葡萄糖(18F-FDG),这是一种葡萄糖的类似物。注射18F-FDG前后,患者应避免说话、咀嚼、吸烟等,以减少肌肉生理性摄取18F-FDG。
注射显像剂后,患者需要在安静、温暖、昏暗的房间内闭目休息约1小时,以确保显像剂在身体内得到适当的分布。在此期间,患者应避免紧张体位,可以适量饮水,但无须憋尿。每次排尿后务必擦拭干净尿道口,避免尿液沾污衣裤。
扫描前,患者需尽量排空膀胱,避免尿液污染体表和衣裤。进入检查室后,患者需取下身上的首饰、皮带、手机、钥匙、硬币等物品。患者采取仰卧位躺在PET-CT仪器上,医生关闭防护门后,通过操作台控制完成自动诊断扫描检查程序。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静止和放松,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呼吸或保持特定的体位。整个扫描过程通常需要30分钟左右。
扫描完成后,PET和CT的图像数据将进行处理和融合,以生成一组结合了代谢活动和解剖结构信息的图像。这些图像数据将为医生提供疾病诊断和评估的依据。检查完成后,患者需在观察区等候,待医生认可图像后再离开。最快检查日当天下午即可出报告,患者可按约定时间来取报告。
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检查后,患者应尽量多饮水,以促进放射性药物排出,减少辐射。每次排尿后务必擦拭干净尿道口,避免尿液沾污衣裤。如果不慎沾污衣裤,请如实告知医生,检查后几小时内避免接触孕妇和婴儿,以减少潜在的辐射暴露。
PET/CT报告解读
PET/CT报告是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评估的重要依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PET/CT报告指标及其解读。
SUV值(标准摄取值)用于衡量病变代谢活动的指标。SUV值越高,代表病变的代谢活动越活跃,恶性的可能性也越大。一般将SUV2.5作为良性、恶性的界限。SUV大于2.5考虑为恶性肿瘤;SUV介于2.0和2.5之间为临界范围;SUV小于2.0多提示良性病变,但需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进一步判断。
FDG代谢异常增高可能提示肿瘤细胞代谢快,存在恶性病变的可能性。此外,局部的感染炎症反应也可能引起FDG代谢异常增高。
钙化影通常是由机体组织受损后机化、钙盐沉积形成的。在PET/CT影像中显示出的钙化灶可能表示曾经有过肺结核、炎症恢复后的状态等。
报告中通常会提及病变的大小和形状,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结论
PET/CT检查是一种结合了PET和CT两种技术的先进医学影像技术,用于诊断和评估多种疾病。检查前,患者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检查当日,患者需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各项操作,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检查后,患者需注意饮水和排尿,促进放射性药物排出。通过PET/CT检查,医生可以获取详细的代谢和解剖信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前海人寿南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