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别给“儿科医生缺乏”开错药方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3-01 10:02:19   阅读量:0

文/ 柯观

  中国父母面对“如何应对孩子生病”这一问题时,往往只有一个选择——往医院跑。同时,由于中国缺乏社区医院的分流和疏导,于是出现了大医院儿科人满为患的“虚假繁荣”现象。

  2月14日,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两部委将采取多项措施,恢复儿科本科招生,并将于今年7月起开始招收儿科学专业本科人才,这意味着从1999年起停招的儿科学专业将时隔17年后恢复本科招生。根据统计,我国每1000名儿童仅拥有0.53名儿科医生,远低于发达国家,未来在“全面两孩”政策下,儿科医生紧缺的局面将更为凸显。全社会对此已经呼吁了一年多,如今终于有了一些回应。

  不过,各方对此反应不尽相同。在早前的讨论中,卫生主管部门、教育专家、医生对于儿科医生紧缺现象在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可谓各执一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目前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儿科专业,如果相关医学院开设了儿科专业,在颁发毕业证时,会面临写临床专业还是儿科专业的难题。为此,这部分人认为,应该修改专业目录以促进儿科人才的招生和培养。

  但也有很多人不认为这是儿科医生紧缺的主因。虽说儿科医生的培养会影响到就业问题,但现实中并不等于培养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人从事这一岗位,本科教育仍然只是医学基础教育,儿科医生还是主要从研究生中来,而且真的招人时还可以跨学科“调剂”。儿科医生紧缺的真正原因是这一岗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笔者倾向于后一种分析。可以问问,儿科学本科招生已经停止了17年,为什么是这几年才“发现”儿科医生缺乏?事实上,中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数据,中国儿童人口规模在2000–2013年间下降了21%,当然,在儿童人口下降的情况下,是否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升儿童就医需求有大幅增长,这就不得而知了。

  不可回避的是,根据儿科从业者的反映,儿科医生工作时间长、实际待遇偏低、医患矛盾突出是主要的问题。根据统计,医疗机构儿科医生日均承担的门诊次数约为17人次,大约是其他医生工作量的2.4倍,但在目前“以药补医”的体制下,儿科收费低,“吸金能力”较差,导致医生分红也不高。

  此外,儿科也是医患矛盾最容易爆发的地方,有很多儿科医生感叹,很多家长抱着孩子来就诊,但小孩子不会说话,或描述不清病情,家长则极为焦虑,治疗有效还好,一旦效果不佳则遭到家长埋怨,甚至是出言不逊。

  由于种种原因,儿科医生人数面临“入不敷出”的境地,一方面对新的医学生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现有医生大量流失,有的干起了医院的行政工作,有的则“跳槽”做医疗相关的各项业务。

  如果从“市场供需”的角度来看,不仅儿科医生的“供”严重不足,“需”也是有很大问题的。众所周知,不管在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儿童就诊的前两位原因都是发烧和咳嗽。但绝大多数感冒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并没有药物可以治疗,只需要在家护理好即可自愈,但中国家长对此似乎格外不放心。

  深圳儿童医院的副主任医师裴洪岗曾写文自述,他和老婆、丈母娘都是医生,但即使这样,孩子发烧了,家人还是念叨“必须去医院看看才放心”,说自己是“外科医生”,得找个“内科医生”看看。 对此,裴洪岗总结为,中国父母面对“如何应对孩子生病”这一问题时,往往只有一个选择——往医院跑。同时,由于中国缺乏社区医院的分流和疏导,于是出现了大医院儿科人满为患的“虚假繁荣”现象。

  总体而言,恢复儿科本科招生仍然是一种行政干预的方式,不能说这种干预一定有效,但儿科医生紧缺成因复杂,而且主要是一个市场供需平衡的问题,医疗体制不合理、医患矛盾突出、全社会医学常识欠缺是其中无法回避的痛点,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培养的儿科人才仍然只会流失。卫生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应该深入开始调查研究,不回避自身的短处,才有可能开出正确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