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回眸 | 56年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一起感受“两弹一星”精神

来源:北京科协    发布日期:2024-02-29 11:35:59   阅读量:0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68年2月20日,以这一天为起点,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简称“五院”)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澎湃前行。经过56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是中国空间事业最具实力的骨干力量,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现代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刘大珩

640(1)

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和发射了400余颗航天器,已经形成了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地观测、通信广播、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六大系列航天器,实现了大、中、小、微型航天器的系列化、平台化发展。铸就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卫星中国航天发展的三大里程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五院”成立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于1956年创建了航天事业,决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矢志“上九天揽月”,开启了中华民族向宇宙进军的征程。党领导航天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打掉一切依赖思想,进行了艰苦的实践探索。

为了集中力量、形成拳头,确保我国首颗人造卫星如期发射,推动空间技术更好发展,经党中央和毛主席批准,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任第一任院长,揭开了中国人民逐梦太空的崭新一页。

640

▲五院成立初期的设计大楼

1970年4月24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创了中国探索外层空间的新纪元。

后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划归第七机械工业部,即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院,简称“五院”。其后,七机部又经历了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及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直至1999年,隶属于新组建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中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成为中国空间事业骨干力量。

“两弹一星”精神的发源地之一

研制“两弹一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的英明决策。“两弹一星”中的“两弹”,其中一弹是指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加氢弹的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指的是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它的诞生地就是“五院”。

在为“两弹一星”事业的不懈奋斗中,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640(2)

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从设计到材料、制造和试验,中国航天人完全从零起步。为了控制温差,“五院”热控系统负责人闵桂荣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最终通过在卫星表面的铝合金蒙皮上镀一层阳极氧化层,确保了温度始终满足卫星在太空中的硬性要求。“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师胡其正表示,同一时期的法国卫星不能正常工作被“冻死了”,日本卫星由于温度太高被“热死了”,“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工作时间为20天,实际正常工作了28天。

640

经过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代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研制设备和试验设施极其简陋的厂房里,打造出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在中国航天史上,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时刻,它实现了我国人造卫星“从无到有”的跨越,开启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新纪元。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的纪念日——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嫦娥揽月、北斗组网、天问奔火……每一个重大工程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航天报国的“五院”研制团队,他们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在我国航天史上书写了一页页绚丽篇章。

向着航天强国坚定前行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空间站核心舱发射。核心舱是中国迄今最大的航天器,也是人类历史上单体舱段最大的载人航天器。从此之后,中国人在浩瀚的太空中,也有了自己的长久基地。

640(1)

仅仅两个月后,2021年5月29日20时55分,空间站的第一位“访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装载着燃料和物资补给,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仅用八小时,便完成了与核心舱自主交会对接,上演了震撼人心的“太空之吻”!

640

有了天舟二号任务的支持,2021年6月17日9时31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640(3)

6.5小时后,在当天的16时13分,神舟十二号成功完成交会对接,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中国人正式入驻了自己的空间站。

640(4)

2020年12月17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这是中国首次带回地外天体样本,嫦娥五号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成功让航天器从月球轨道重返地面的国家。

640(5)

2021年5月15日经历了降落过程中危险重重的9分钟——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天问一号搭载的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表面,开始火星探测。

640(2)

这一切,正是一代代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断积累带来的成果。56年的实践中,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拥有大批国家航天栋梁,包括多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多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研究、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参与制定国家空间事业发展的规划,研制各类航天器及地面设备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科技大奖。

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在卫星设计水平、回收控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同步定位技术、地面数据与指令获取技术等方面都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研制发射的系列卫星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在广播电视、数据传输、国土普查、石油勘探、卫星减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编:“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公众号、“我们的太空”公众号、央视新闻(2021年8月27日 《新闻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