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专车又被查:当“互联网+”遇到体制障碍怎么办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6-23 09:36:08   阅读量:0

  文/ 柯观

  有些人可能是真迷糊,当前各种新生事物发展太快了,他们还来不及去学习,所以他们并不真正理解、拥抱“互联网+”的理念,也没有看到国家战略的紧迫性

  诸位爱看新闻的都知道,最近 “专车”被查已经成为了连续剧,从Uber到滴滴、快的无一幸免,而且剧情不断升级,从被查、被罚发展到被砸、被拘,监管部门甚至连钓鱼执法都用上了。眼看这一人民内部矛盾越来越激化,大伙不禁要问:还能愉快地叫车吗?

  说起出租车的事,无论大都市还是三线城市的居民,都有点辛酸史可讲。笔者记忆最深刻的是2010年某天晚上去工人体育馆看演唱会,演唱会结束时已经11点,地铁已经停了,然后一大波黑压压的善男信女在路边招出租车,一个路段叫不到就边走边叫,笔者和夫人就混杂在这群人中,无奈实在是僧多粥少,我们只能持续往外围扩散。就这么疲惫又期待地走着,走了近一个小时才抢到一辆出租车!现在想来,那时要是有专车,哪会这般受罪!

  当然,乘客遇到出租车内异味难闻、司机态度傲慢之类已是稀松平常,大家多有吐槽,而且这种感受随着“专车”的出现对比更加强烈。一部手机,加上一个打车软件,就能给一个行业带来颠覆式的体验,这是很多人都想象不到的,但它确实发生了。

  不过,打车软件从诞生那天起就面临争议。开始是对其功能的质疑,怕乘客不接受,后来很多人都用上了,又责难其是否合法。此外,还有人担忧打车软件会扰乱市场秩序,也有人说,如果放任专车壮大,现有的出租车司机怎么办?总之,这些来自交管部门、出租车司机甚至某些主流媒体的质疑声从未消停过,紧跟质疑声的是交管部门一次次的执法检查。

  平心而论,上面的这些确实有,但如果认真分析,恐怕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甚至不是真问题。比如说安全问题,如果监管部门真的认为存在安全隐患,那么传统出租车行业采用什么样的安全准入标准、审核机制,也完全可以要求打车软件公司这样做;至于说出租车司机利益受损,这种情况或许存在,但有规定必须保障这些司机旱涝保收吗?哪怕是牺牲整个出租车行业的服务质量,哪怕是这个行业一直不进步?说到“扰乱市场秩序”,随便问问消费者就知道,打车更容易了,出行更方便了,体验更好了,难道不是市场秩序更好了吗?

  至于是否合法的问题,其实完全取决于监管部门如何看待这一新生事物,如果这一事物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利益,那么暂时违法的为什么不可以修法?没有立法的为什么不可以立法?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而“互联网+”计划,就是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业联接起来,创造出新的业态和价值。按照这一定义,打车软件是100%如假包换的“互联网+”应用,这样的应用符合时代潮流。更进一步说,在上半年,国务院还推出了一系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举措,兴起于草根的打车软件,不正在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最后实现创新创业的目的吗?

  国家的战略、社会发展的趋势如此明了,为什么到了打车软件这件具体的事情上,就觉得有争议了?显然,有些人可能是真迷糊,当前各种新生事物发展太快了,他们还来不及去学习,所以他们并不真正理解、拥抱“互联网+”的理念,也没有看到国家战略的紧迫性;而有些人可能是假糊涂,只是不愿意放弃已有的一些利益,别人无论怎么创新,最好别动自己的“蛋糕”。

  然而,时代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当今国有经济仍然占据着中国将近20%的市场份额,很多重要的服务性行业都由国有企业把握,在未来,各种新业态的出现难免会“侵犯”这些传统行业,包括体制内人士的利益,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比如,语音软件损害了通信公司的利益,余额宝威胁到了银行的经营模式,这样的案例会越来越多。

  最好的做法应当是顺应科技发展的趋势,拥抱新生事物。这些新生事物有没有价值,我们不应人为设卡并阻碍其发展,相反,应该及时出台配套政策和法律,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让它们去市场中检验,唯有如此,创新创业的口号才不会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