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给“宅人”看的寓言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1-19 18:29:05   阅读量:0
《末日浩劫》:给“宅人”看的寓言
 

  “离开室内空间就会毙命”的设定看似离奇,却是对人类现代城市生活的反思。也许,我们都要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离开大自然已经太久,以至于绿树青草和新鲜的空气,都让我们感到陌生?
 
突发怪病摧毁人类文明
 
  2014年12月底,一部不太引人注目的西班牙科幻片《末日浩劫》,开始在中国各地的影院里放映。没有星际大战,没有地外生命,甚至没有太多炫目的特技,这部2013年初就拍摄完成的欧洲科幻电影,在感官刺激方面显得并不出彩。
  相比于《后天》的冰封、《2012》的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以及《天地大冲撞》的地外天体撞击,《末日浩劫》中的灾难看起来几乎匪夷所思:一场火山爆发之后,全世界的人类都逐渐患上了一种怪病,只要离开室内空间,就会萌生出莫名其妙的强烈恐惧,继而头晕目眩,眼球出血,口吐白沫,心脏病发作而亡。
  是火山爆发带出了地下沉睡的病毒?还是从地层深处涌出的物质改变了大气的成分?关于这种怪病的成因,影片中并没有交代。但可以确定的是,从最早一批患者出现开始,现代城市文明在几个星期到几个月之内就逐渐瓦解了。
  此后的情节,与很多描写末世情景的科幻作品一样:在文明崩溃之后,人们要么因为来不及逃回室内而死亡,要么躲在办公室、公寓和地铁站里,为一部GPS设备、一份快餐甚至一瓶水相互杀戮。街道被废弃的汽车壅塞,落叶、垃圾和失控的电网造成了一处处无人扑救的火灾。在城市生活的“主角”——人类“消失”之后,动物园里的动物因为饥饿和无人管理逃到街上;无人养护的植物也开始“疯长”,一点点消磨掉人类文明的痕迹……
 
荒诞设定折射“信息焦虑”
 
  “离开室内空间就会毙命”的设定,以及人类“全面退缩”,趋于灭亡的场景,看似不可思议,但如果与另一部同样出自欧洲的灾难科幻片,几年前曾引人关注的《完美感觉》(又译《感官失乐园》)对比观看,我们或许会发现,《末日浩劫》的设定其实并不算离奇。
  在《完美感觉》里,一种席卷全球的怪病,会让患者逐渐情绪失控,并依次丧失味觉、嗅觉、听觉,直至最后丧失视觉。在原本完好的所有感觉只剩下触觉“幸存”的时候,男女主人公选择珍惜仅有的彼此,在逐渐模糊的视线中紧紧拥抱住对方。
  这种末世里的温馨,其实折射出现代人“信息过载”的生活状态和由此而来的焦虑:“得益”于种种便捷的现代设备,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共同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一天又一天“信息过载”的结果,就是让很多人逐渐忘了与同类(哪怕是亲人和密友)坐在一起,体味彼此间的体温。
  而《末日浩劫》的故事背景,其实也体现出了一种类似的思路,那就是现代的城市生活环境,赋予了相当一部分人“永远不用离开室内空间”的可能性。仔细想一想北京或是上海市中心的情景,有一些地铁站的出口就设置在大型写字楼或者商厦的地下,让人们不必走到街上就可以直接进入楼宇。如果有一天,某些大型居民区拥有了让各个居民楼都直通地铁站的地下通道或是封闭天桥,那么一些人完全可以选择永远生活在室内环境当中。更何况,现代信息技术还赋予了人们通过网络、电话购物,以及在线办公的可能性。
  当一个人在室内空间(比如防空洞)连续居住若干个月,甚至若干年之后,如果突然走到室外,就难免会有某种不适感。这正如人们在黑暗的电影院或是录像厅里坐了若干个小时,突然站到阳光下也会不舒服一样。但后一种不适感通常只会持续几分钟,前者或许也只会持续若干小时甚至更短,而后人体便会适应新的环境。只有极少数极为敏感、脆弱的人,有可能会发生晕厥、虚脱一类的危险状况。
  但在《末日浩劫》的设定里,火山爆发产生的某些效应,让人们的这种调整能力被大幅削弱。于是,“宅人”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玻璃人”。他们离开室内空间的结果,便是身体的全面“崩盘”。从“宅”的时间比较长,调整能力本来就相对削弱的老年白领等群体开始,习惯于“宅”的“现代人”们,像多米诺骨牌一般接连倒下。
 
“内向型”文明存在隐忧
 

 
  虽然影片情节并未明确交代,但事实上,作为故事背景展示的一些细节,已经暗示了“末日浩劫”的成因:沉迷电脑游戏的少年在“闭关”半年之后自杀,这或许是因为他重新适应室外环境的能力原本就不高;世世代代居住在澳大利亚荒原上的某个原始部落,“毫无来由”地对这种怪病免疫,这其实是因为他们几乎没有长时间“宅”的机会;幸存者的后代们也对这种怪病有免疫力,甚至在长大之后组团去“探险”,因为他们生长在一个现代文明和相关服务几乎消失的世界里,同样自幼便基本没有“宅”的经历。
  大多数城市人目前的生活状态,可能会把人类社会引向何方,是科幻界近年来热议的话题。针对这一疑问,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就有一种在非科幻迷看来略有些无厘头的担忧。在他看来,人类的科技体系,正循着一条“内向型”的路线前进。也就是说,人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依托网络建立起来的虚拟空间当中,也许终有一天,全人类都会选择将意识上传到超级电脑里,抛弃“累赘”的肉体。我们甚至可以畅想这样一种未来:若干世纪之后,外星智慧生命来到了地球,但这里已经没有什么人类文明的痕迹,只剩下一座机柜和配套的太阳能电池板,而那机柜里就盛装着整个的人类社会……
  然而,这样的文明形态,显然存在隐忧。我们知道,“鸡蛋不能被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某一天,地球甚至太阳面临毁灭,那么选择了“内向型”之路的人类文明,就有很大可能失去逃生和存续的机会。
  《末日浩劫》其实也表达了类似的思考,而且认为灭亡的隐患就存在于“内向型”的生活态度之中。这部影片更像是一个关于现代生活的寓言,为人们提供了一组全新的看待未来的视角:被各种高科技设备“包围”着的我们,是不是已经和大自然疏远得太多?如果支撑现代文明的基石,比如电能供应,在短时间内被抽去,我们当中有多少人能适应这个突然到来的“悬空时代”?在我们为各种科技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生活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想到,与技术的伟力相伴的,是不是人类本身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