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清华女生的食品安全档案为何不靠谱?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3-23 14:51:47   阅读量:0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档案之所以不是抄写,其关键在于编者能对信息进行过滤,只有真实才会有真相。

  最近,清华女生陈巧玲编写的《中国食品安全档案》火了(以下简称《档案》),该书将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按食品类别进行了整理,比如,其自序是这样开头的:“或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将大便用水过滤,加入腐猪肉发酵,再用剧毒农药杀死发酵过程中长出的蛆虫,以此得到用来浸泡臭豆腐的酵乳……不少臭豆腐摊就是这样制作臭豆腐独特‘臭味’的!这不只是食品安全问题,也践踏了人类的基本底线和尊严。”

  很吸引人不是?但是很遗憾,这是一则在网上流传很久的谣言。

  该消息能查到的最早出处,说的是深圳某地臭豆腐小摊贩的“自曝”,报道引起了深圳市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但经过周密排查后,监管部门辟谣,该地并未发现这样的事,也没有听说过。

  且不说监管部门的辟谣是否可信,从理论上来说,用大便来发酵臭豆腐根本不可行,因为臭豆腐的臭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臭,发酵臭豆腐所用的菌种也不是大便里的菌种,大便里含各种杂菌比较多,发酵基本都会失败,也做不出那种味道。笔者的一位亲戚就长年卖臭豆腐,他告诉我,做臭豆腐最“保密”的就是这个“臭水”,而这个水不是随便用大便水就能代替的。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档案》一书或许落入了陷阱:把新闻报道都当做事实进行分析整理。

  一个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分类整理,这事听起来不错,也很有意义。业内人士谈起这件事时,听到的比较负面的评价也仅仅是“这种把所有食品安全负面信息整理出来的做法其实挺讨厌的”。

  但问题在于,即使“全部是负面信息”,这件事的意义也有赖于你所搜罗的信息是可靠的。也就是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档案之所以不是抄写,其关键在于编者能对信息进行过滤,只有真实才会有真相。

  很遗憾,经济管理专业的陈巧玲不仅没有食品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其编这种书的出发点也难称客观。综合媒体报道,以及其团队网站资料可知,陈巧玲把编此书作为其创业计划当中的一个步骤,其后还跟随了推广绿色、有机食品这样的构想。因此,该书承担着“论证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很多很坏”的使命。

  可资为证的是,在“档案五——工业盐”中,作者又错把媒体报道中的工业盐当作了有毒的盐。实际上,除了极少数农药残渣盐可能存在健康危害,其它所谓的工业盐只是私盐(即未加碘、未走正规销售渠道的盐),一般不会危害健康。前些年,媒体报道佛山某酱油企业使用工业盐即属于此类,而佛山监管部门对酱油检测的结果是完全合格,这并不奇怪。媒体报道的所谓工业盐吃出人命的,全部都是误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比食盐贵很多,不存在偷偷当食盐卖的情况。

  在《档案》一书,除了部分资料引自监管部门抽检还比较可信,还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各种媒体报道,这些信息有的真假难辩,有的存在夸大事实、误导成分,但编者基本都照单全收了!

  此外,虽然是档案,但食品安全信息毕竟不同于一般的资料,如果缺乏必要的解读,很容易对人造成误导。比如地沟油真的有害吗?“毒豆芽”真的毒吗?勾兑醋真的有问题吗?不知道编者是没有解读的能力,还是回避了这个问题,档案里的这部分内容比较缺失。

  当然,书中也有值得肯定的,比如在引用了绿色和平组织茶叶检测的信息后,编者同时附上了茶叶流通协会的解释,说明编者是有公平、客观意识的。只不过,如果编者真的认真研究了该事件全部资料,应该会看出绿色和平对“茶叶中使用违禁农业”的指责并不公正,援引其资料并不明智。

  食品安全关乎公众切身利益,任何人对此领域进行研究、整理乃至监督都无可厚非,但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现状也比较复杂,将媒体负面报道一股脑端出来,既不能反映食品安全的全貌,对消费者也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其实消费者并不缺“被吓唬”,缺的是科学、理性的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