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一篇医学演讲为何被疯转?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1-27 13:55:49   阅读量:0

 

  当下,我们确实要大力解决医疗体系中存在的制度性问题,要想方设法让医生的付出有所得,有很好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收入,但同时也需要培育医生的人文价值观,让医生展现人性的光彩。
 
  在2014年12月13日召开的“国际临床科室管理年会”上,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发表了《做与文化相适应的医生》的主题演讲,他的讲话处处针砭当今医疗界的时弊,认为出现这些怪现象的原因在于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本刊曾以《当医院和医生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为题,编发了这篇演讲,引起了读者的巨大共鸣,被众多媒体、自媒体转载,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达到20多万,并有读者特别留言称赞,这也是编者始料未及的。探讨医疗现象、医患纠纷的文章众多,为何这篇能引起不同的反响?
  毫无疑问,在医生和患者互相指责、抱怨,而医生、患者和媒体又共同将矛头指向医疗体制的当下,袁先生却将问题指向了医院和医生的价值观,不能不说是大胆的观点,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不过,袁钟的好朋友、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告诉笔者,此番讲话并不“新鲜”,其中很多观点是他们反复讨论过的,而袁钟也在不同场合,以相同主题和观点讲了几十遍了,只是这一次恰巧被媒体摘录下来广为传播了。
  庄一强认为,对于当下医疗的很多问题,很多医务人员并不是从自身找问题,而是主要从外部环境找理由,比如医改不好、病人难对付、政府投入少等等,这说明医疗行业的一些是非观、价值观确实出了问题。
  对于医生来说,有两个重要的要求,一是道德层面,要有悬壶济世的良心,二是技术还要很高超,但很多人往往只谈后面一点。为什么要求医生的道德水平要高于常人呢?这是由医疗行业的特点决定的。
  中国在过去没有住院制度,病人严重时也是“郎中”出诊,由亲人照顾。如今的住院制度是从西方引入的。我们让生病的亲人去住院,是把亲人交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由一群陌生人来治疗、照顾。因此,这其中需要巨大的信任,而今天医患关系如此紧张,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彼此缺乏信任。
  医疗服务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接受服务者是患者,它的决策者是医生,买单者可能是病人或医保,这三者是分离的,等于是“你请客我买单”,那么谁来约束医生的决策不被利益所引诱呢?事实上,由于这种分离是必须的,虽然现在有事中监督和事后惩罚制度,但很难真正从制度上约束医生怎么决策,因此,它最终只能依赖于医生的道德水平进行“自我控制”。
  中国医疗的困境,不排除有医疗体制改革的原因,但深层次上和医生价值观的沦陷有关。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本来就缺乏医学人文传统,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于医疗制度的起源、精神都缺乏认识,另一方面,医生的价值观长期被“泛政治化”,比如“白求恩精神”,本来就应该是医生的正常人性体现,但在过去几十年,一直被上升为政治觉悟,随着大家对政治问题的厌倦,顺带把其中的价值观也抛弃了。
  袁钟的观点和当下倡导医疗体制改革并不矛盾,只是让人们去回到“医疗”这个职业的起点,让大家去思考“什么是医生”“为什么要做医生”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显然,医疗服务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行业,医学不是简单的谋生手段,它的出发点是帮助别人,而不是为了发达,认为自己没有过上体面的生活,就可以“敲诈”病人一点,这是错误的。想当医生的人,应该有仁慈之心,否则就不要入这行,这是做医生一个不成文的先决条件。一个很聪明又有爱心的医生才是一个好医生。
  当下,我们确实要去大力解决医疗体系中存在的制度性问题,要想方设法让医生的付出有所得,有很好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收入,但同时也需要培育医生的人文价值观,让医生能展现人性的光彩。不用多说,2014年,埃博拉在西非肆虐,众多医生自掏腰包买机票,冒着生命危险去解救另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就是最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