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见证“长五”升空

来源:    发布日期:2016-11-14 15:18:37   阅读量:0

本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联合北京科技报《科技生活》周刊采编制作

记者/李乃麟

11月3日20点43分,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然而在发射的当晚却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可以用心惊动魄来形容。北京科技报记者身在文昌,一面体验着一个个紧急情况出现时带来的紧张、压力、质疑、责任,一面感受着航天人表现出的冷静、沉着、自信、担当,记录下了当时的一个个瞬间。

下面,让我们跟随文字,感受一下当时跌宕起伏的氛围,当然还有成功后的喜悦。

写在前面的话

在延误了20个小时之后,从海口飞北京的航班终于在首都机场落地了。

必须承认,虽然在过去的四天四夜里一共只睡了7个多小时,但我依然没有一点倦意。相反,内心中一直澎湃着一种兴奋、一种感动、一种力量。赵坚、龙乐豪、娄路亮、李斌、毛万标、李泯江、胡旭东……一个个名字一直在我的大脑中“循环播放”。

在采访长征五号发射的日子里,有太多的回忆和震撼。火箭呼啸升空、大家欢呼相拥的画面背后,承载着太多的惊险和曲折。但这并不是让我难以平静的原因。相反,亲身处在这群直面惊险和曲折,并最终一一化解,让火箭顺利升空的航天人之中,一面体验着一个个紧急情况出现时带来的紧张、压力、质疑、责任,一面感受他们表现出的冷静、沉着、自信、担当,这种“冰火两重”的感觉才是最最触动到我的,应该把这种经历记录下来。

文字,也许不是最直观的,但一定是最情真意切的。这种记录,无关乎时效性,更无关乎“博眼球”,只是想让千千万万和我一样关注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人了解,“航天”两个字的背后,其实有很多一发千钧的时刻,正是那些不为其他人所知,却又足以让任何人都动容的细节,造就了最后一刻的欢呼雀跃。

很自豪,能与可敬可爱的航天人为伍。很骄傲,大国重剑的冲天一飞有我在现场见证。

3.5千米,历次发射最远的“安全距离”

▲ 3.5 千米外看长征五号发射塔架

氢和氧,这是地球上最常见、最普通的元素,但是将它们混合起来,就成了除核弹以外,人类已知的爆炸威力最强的物质。

在长征五号上,助推器和一级发动机的燃料是液氧和煤油,二级发动机的燃料就是液氢和液氧。

11月2日上午,发射任务相关的各个系统负责人和来到现场的记者见了面。在沟通采访安排时,相关的负责人说:“这次发射,我们对自己的火箭充满了信心,但是也必须要做好最坏的准备。火箭的发射时间预定为明晚六点,为了你们的安全,现场观看的安全距离设定为3.5千米。”

要知道,3.5千米的设定是历次火箭发射中最远的一次。在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发射的时候,摄像机的机位可以允许设置在距离发射塔800米的地方,而这一次,距离一下子增加了3倍还多。

从18点到20点43分,一波三折的发射日

疑似液氧泄漏,发射首次推迟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发射日。

15:30,所有的媒体记者都已经到达位于发射场508楼的观察平台上。“长枪短炮”也都已经占据了各自的“阵地”。这里与发射塔架的直线距离大约3.5千米。

同在508楼的主控大厅里更是热闹。随着发射的临近,各种口令和各种回报不断在大厅中响起。我的心也不禁随着气氛的带动,一点一点地揪紧了。

17:30左右,距离预定发射时间还有半小时,主控大厅里人来人往,工作人员穿梭走动,不断汇总、交流从发射场各个位置报告过来的火箭状态、参数。就在这时,传来了不好的消息:火箭1号、3号助推发动机疑似出现液氧泄漏。情况迅速被报告到主控大厅。作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01号”指挥员,1980年出生的胡旭东表现出了非凡的冷静和智慧。他果断组织对火箭问题进行检查排障。经过检查,问题并不是液氧泄漏,而是排氧管道出现问题,经过研究确认,不影响发射。

问题终于被解决,长征五号继续进入准备程序。但由于检查排除问题导致时间延误,因此胡旭东下达口令:“重置点火时间为19:01:00”。

芯一级发动机预冷失败,

长五再次延后升空

时钟指向了17:36分,距离发射还有不到90分钟,又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火箭芯一级发动机循环预冷失败!

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火箭发动机和汽车发动机虽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但在某些方面有共性——比如都需要提前“热身”。不同的是,汽车发动机的“热身”是要启动发动机,让发动机的温度升高到一定范围内,工作才能平稳。而长征五号的发动机“热身”则正好相反,不启动发动机,先要通过低温燃料循环系统将温度从环境温度降低到规定的范围,发动机才能平稳正常地工作。预冷失败就相当于发动机达不到工作的条件!可是发射时间却在一分一秒地逼近。

又是胡旭东。他高亢坚毅的口令再次在大厅响起:“110暂停液氧排放,暂停煤油充填。各系统保持状态,暂不进入-1小时程序。”

经过检查,是由于循环系统的某些部件在实际工况下,并未按照设计之初的预想进行工作,导致了问题的发生。整个发射场从在主控大厅的专家一直到各个工位的技术人员立即全力进行故障排除。

会不会有危险?还能按时发射吗?是否考虑取消?各种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了。

在媒体的见证下,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长征五号火箭副总设计师娄路亮、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副院长李斌、长征五号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李泯江、“01”号指挥员胡旭东等等专家和技术人员会同各个分系统的相关人员,在主控大厅现场开始了认真严谨的会商。

会商焦点就两个:1.发射时间窗口是否还赶得上?2.要不要取消发射?

经过讨论和科学的分析,18:20,卫星系统参会人员给出数据:发射窗口最晚可以推迟到21:00。

娄路亮平静而自信地说,3个小时的窗口时间,占用一个小时没问题!航天人的坚定、沉稳和果敢在这个时候表露无遗。

但要做到万无一失,必要的准备也要有。

19:10,经过严谨科学的计算和评估,最终决策出炉:若到19:30一级发动机预冷仍不正常,考虑进入终止发射流程。阵地开始进行终止发射流程准备工作,抢险人员到位。

决策下达,整个发射场又开始高效运转。由于动力总指挥卓越的工作,19:29,故障排除;19:33,检测数据显示火箭一级1分机氢泵轴承处外壳体壁温开始下降。在规定时间的最后一分钟,又一个问题解决了!

点火之前三度惊魂,

-1分钟时喊出“终止发射!”

解决了这个问题,胡旭东再次下达口令“设定点火时间为20:40:00”。

可是,好像上天故意要给这些年轻的航天人更多的考验一样,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20:30,就在距离设定的发射时间还有10分钟的时候,火箭的各项监测参数突然不再更新,软件报错,显示异常。

从这一刻起,主控大厅里的气氛明显紧张了起来。专家和技术人员已经都不在写有自己名签的工位上坐着了,而是都聚集到大屏幕前,低声交谈研究着。

20:34,胡旭东宣布进入-6分钟准备程序。就在这时,主控大厅里的电话声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20:38,胡旭东的口令又让大家一愣:“各号注意,阵地将推迟下达3分钟准备。”与此同时,主控大厅大屏幕上预计点火时间则改为20:41:17。

一分钟后,胡旭东宣布继续倒计时。3分钟倒计时重新启动。

20:39,胡旭东再次发出了让大家揪心的口令:“各号注意,阵地将推迟下达2分钟准备。”而大屏幕上的预计点火时间再次改为20:41:56。

时间一秒一秒的过去,每一秒都让人感觉那么漫长。就在进入-90秒倒计时,主控计算机突然报错,-60秒时,120报告:“01,终止发射!”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口令。随即,胡旭东下达口令:“终止发射,倒计时停。”仅仅八个字,却让所有人的心情都紧张到了极点。在现场,明显可以感觉到胡旭东说“停”字的时候,与之前三个字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停顿。

十几秒后,120报告:“01,稍等。”

又十几秒后,120报告:“01,可以了。”

终于,胡旭东又开始了点火倒计时报数:“10、9、8……”

制导专业报告:“还没有数”,姿控专业报告:“姿态角偏差还没有”。

-6秒,姿控专业报告:“有了”。

胡旭东口令:“……5、4,重置当前时间为-10秒”。发射时间同时被置为20:43:04。

最终的倒计时终于发出:“10、9、8、7、6、5、4、3、2、1、点火!”

在点火指令发出9秒后,在精确时间20:43:13.13998s,长征五号的发动机达到最大推力,托举着火箭腾空而起,主控大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闯过了重重难关,接下来自然就是捷报频传。

起飞后182.173s,长征五号火箭助推器分离。

285.867s,抛整流罩。

476.233s,一二级分离。

832.449s,二级一次关机。

1422.440s,二级二次点火。

1779.010s,二级二次关机。

1821.010s,级间分离。

行云流水般稳定精确地完成一系列动作之后,所有的人都知道,他们真的成功了!

▲主控大厅最后的时间定格为 20点43分

欢呼响彻大厅,大家都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还有不少人摘下眼镜,低头擦拭着泪水。回想起整个发射过程,正像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说的那样,他从事航天工作已经30年,参加了很多次的发射,这是最激动也是最扣人心弦的一次,现场的媒体人都捏着一把汗,都在暗暗担心火箭是否能够顺利发射。但是航天人用他们的自信和坚定、沉着和冷静,化解了一个一个的难题,这群年轻的小伙子用自己的才智和奉献,让中国从此位列航天强国!


▲发射成功之后,大家拥抱欢呼( 供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采访后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征

坦白地说,如果把这次的发射过程比作是一次旅行,那么这些航天人和在场的媒体人就是这次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还记得当发射时间第二次推迟,改为20:40的时候,我们在现场的所有媒体人的心里都是紧张忐忑的。现场那么多人,安全吗?问题接连出现,能发射吗?世界瞩目文昌,会成功吗?与这些疑问和担心相对应的,则是包括龙乐豪院士和各位总师在内的航天人们自信的微笑和底气十足的回答:我们坚信会成功,即便是有问题,我们也完全有能力解决。请相信中国航天人的承诺!在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他们团结在一起,全力保障任务成功的整个过程之后,突然发现,这些话一点也不“假”,相反,是那么沉甸甸,那么振奋人心。

在发射成功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刚刚经历如此惊险过程的赵坚副司长和娄路亮总师面对媒体就发射中所出现的问题的提问,回答得非常淡定,航天人的气度和胸怀再次让我们深深敬佩。在那时那刻,我相信身处其中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

是啊,航天人如此自信乐观,作为见证者的我们在那惊险时刻又何尝不是衷心祈福呢?在等待发射的时间里,微信媒体圈中“红包成灾”,各种红包的“标题”最能体现我们真实的心情:“胖五加油!”“发射顺利!”“一定成功!”“胖五醒醒,该起飞啦!”“航天人加油!”……没有特意组织,没有事先约定,就是这么自然而然。火箭是冰冷的,但人是有温度的。长五发射的日子里,这种温度在航天人的身上和我们的身上找到了共鸣点。

采访结束回北京,恰逢北京雾霾严重,导致航班大面积取消,我们在机场滞留了20个小时。期间,在采访长五发射的媒体微信群中,大家用这个难得的“空闲时间”来交流采访的体会。有人开玩笑说:“早知道航班延误这么久,不如让长五送我回家。”不知是谁回复了一句:“火箭发射是对航天人的考验,采访航天也算是对我们媒体人的考验。无论是漫漫旅途还是研制过程,我们和航天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征。”

这话说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