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国家地理》对照片是怎么要求的?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7-30 16:03:59   阅读量:0

  引言:一张理想的《国家地理》杂志照片,必须清晰明确,有鲜明的兴趣和焦点,十分清晰,构图平稳。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咱们结婚吧》里有一个男主角叫果然,他的梦想是成为《环球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到非洲草原去拍狮子。幸亏编剧没有把那本杂志叫《国家地理》,否则会被人骂的够呛。全球只有一本地理类杂志为世人所知,那就是美国《国家地理》(简称NG)。

  照片必须有相当的信息量

  对于摄影师而言,能为《国家地理》杂志拍片绝对是莫大的荣耀。那么,《国家地理》杂志对照片到底是怎么要求的?《国家地理》摄影助理主任科波斯蒂在他一篇文章中提到:“《国家地理》杂志需要的是那些有着独特审美的、大胆运用色彩的作品,照片必须有诗意、有新闻价值、让人过目不忘而且带着摄影师独特的见解。只是,明显地,这的确与天赋有关。”

  “一张理想的《国家地理》杂志照片,必须清晰明确,有鲜明的兴趣和焦点,十分清晰,构图平稳。”这是《国家地理》自己的摄影师对图片标准的理解。

  通过《国家地理》编辑和摄影师的话,我们还是大概能了解对照片的要求,照片差不多必须是彩色的,他们现在已经很少刊登的黑白照片(中国摄影师宋朝的黑白照片《矿工》《国家地理》曾刊登过);其次,照片必须清晰,在色彩和光线等方面必须独到,让人过目不忘,那些虚头巴脑的艺术照都不会刊登;还有,必须有新闻价值,就是必须要有相当的信息含量,国内网站充斥的大量的沙龙照片估计都难入《国家地理》编辑的法眼;最后,就是照片必须真实。

  如实反映拍摄者所见之物

  作为全球权威生态及文化杂志,对于真实,《国家地理》有着非常清晰的要求,“如实反映拍摄者所见之物。”

  简单说,就是能接受后期处理,但以还原景物原貌为前题。他们的要求是:可以接受的包括曝光处理,改善作品的动态范围,以接近肉眼所见的效果;黑白照片是可以的;如果擅长人手着色也是可以;剪裁以改善照片也可接受;以多张照片拼合的全景照片也可接受。但那些照片应在同一时间之中,而不能用多张不同焦距不同时间的照片来合成。

  至于不可接受的则是各式各样的“滤镜”,那些创意滤镜、艺术滤镜,让照片的色调、气氛产生明显变化的就肯定不可以了。那些充斥着Facebook与Instagram的“艺术照片”,一般会被排拒于专业、公开的作品之外。鱼眼镜呢?原则上也是可以的,但他们指出编辑基本上都不喜欢这类光学上的夸张效果。

  雇佣摄影师必须提交全部原始照片

  马格南的华人摄影师张乾琦曾为《国家地理》拍摄《逃离北韩》和《缅甸岁月》。他说拍摄《逃离北韩》时,他也不明白《国家地理》的编辑为什么会找他。故事拍完后,《国家地理》的编辑问他,还想拍什么选题,他说想拍缅甸这个国家,最后就有了《缅甸岁月》。其实,美国《国家地理》有自己的专职摄影师,但他们大量的是委托拍摄,而且他们给的经费都很宽裕。网上有人说,大约10年前,《国家地理》委托一名国外的摄影师拍摄“发展中的中国”,摄影师的资金是10万人民币。

  当然,《国家地理》的要求也很高,他们找的都是业内已经成名的摄影师。那个拍过《阿富汗少女》的史蒂夫·麦凯瑞说:他所认识的许多为《国家地理》服务的摄影师都是五十多岁的人,其中有一些甚至是六十多岁。他没有看到过《国家地理》聘请三十岁左右的人为他们工作。

  即使这么一群牛人,《国家地理》仍然要求他们提交全部的原始照片。照片后期处理和编辑都是《国家地理》自己做。这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史蒂夫·麦凯瑞不止一次地提到,他每次任务拍摄的照片过千,最终被选择发表的却屈指可数,如何从成千上万照片中挑图,是一种“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艺术。“当面对成百上千张照片时,如何取舍,如何编排,如何裁切,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持久的耐心,敏锐的审美,以及对故事深刻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