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剥毛豆的诀窍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7-01 10:15:40   阅读量:0


 


  剥毛豆的诀窍

  文/冯大成

  毛豆就是未成熟的大豆(黄豆),是江南一带最普通的蔬菜之一。过去北方农民不大吃毛豆,主要是不舍得,认为很好的大豆,未成熟就吃了太可惜。这是过去北方农村比较艰苦、节俭的缘故。

  现在,毛豆早就是寻常之物了。每次回老家,我总会帮母亲做家务,剥毛豆便是一件不可少的事情。把毛豆子从豆荚中剥出来,其实也是一件较为繁琐的工作。一个荚一个荚地剥,很是费时间。而由于毛豆“果皮”坚韧,剥得太多了,指甲也会痛。另外,不成熟的毛豆“种子”有时紧贴在“果皮”上,要抠一下才能下来,费时费力(从植物学角度看,果皮即豆荚,种子就是豆子)。北方人做菜,用毛豆较少,其原因之一也许就是怕剥毛豆的麻烦。而在烹制这些菜肴之前,通常都会把剥出来的豆子先放水煮熟,不然,毛豆不容易可口。所有这些,都是传统的做法,许多人都是从自己的母亲那里传下来的,母亲又是从她母亲那里学来的。一代又一代,应当有许多年了。虽然繁琐,却是传统。

  其实,剥毛豆并不一定要非常繁琐,不一定非得剥得手疼不可,可以很简单、很容易。我的办法就非常简单,就是先煮后剥。把豆荚洗净后,放水煮一会儿,煮的时间不要太长,嫩毛豆煮的时间一长就烂掉了。冲凉后再剥,就非常容易。每一个豆荚轻轻一挤,豆子就挤出来了,完全不费劲。一碗毛豆子,一会儿就剥好了。

  而原本毛豆剥好,也是要煮的,先煮一煮,并没有关系。这两步操作的次序交换一下,省事不少。当然,您要说我偷懒也未尝不可,不过偷懒是人的本性,回望历史,正是“偷懒”的欲望才催生人们不断地发明创造出让生活更加便捷的技术和产品。而技术革新往往都是想“偷懒”才诞生的。

  这个剥毛豆的诀窍,您不妨也试试!■

  搞科研的体质

  文/李建国

  因为南京的天气突然升温,我不经意间感冒了——热感冒。自己当初也没当回事,就任凭病情发展,觉得过几天就会好了。这一放松不要紧,却把自己整苦了。这次感冒基本上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第一个星期是感冒的普通症状(头痛、低烧、流鼻涕),第二个星期嗓子痛,第三个星期咳嗽,第四个星期严重咳嗽,一个月后终于快好了,这还要感谢鼓楼医院的医生。

  一个感冒整整折腾了一个月,其中各种难受:去校医院看感冒七次(前两次主要是买感冒药,第三次去买消炎药,第四至第六次去挂水,第七次去拍片子);去鼓楼医院一次(咳嗽很严重去详细检查)。想想自己现在的体质,加上最近身边的事,真心觉得做科研的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了。

  我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上网,了解前一天当中发生的科研事件,也会浏览一些大牛的科学博客。平均算下来每个月都会看到几个科学家离世,老先生离世很正常,谁都绕不开生老病死的生物规律。但是我发现还有好多优秀的青年学者。

  现在做科研的拼得都很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做实验写论文上面,体质下降是普遍现象。前一段时间,我还听说两个熟人都因为脑溢血住院了。这让我很震惊,科研人员有的时候体质下降表现得不像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那样物理性损伤那么明显,他们最多的表现为头疼、眼睛发红、浑身乏力等,大部分人都会忽略。但忽略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我自读研之后体质下降得自己都吃惊,如果身体再继续这么下去,估计迟早会崩溃。

  科研是持久战,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我们这些人往往今天的任务完成了也不想让屁股离开板凳,以为看电影就是运动休息了。我决定还是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一下,每天抽30-60分钟去跑步,锻炼会让压力得到释放,做科研才会更加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