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被模仿的“公交纵火”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7-24 13:34:18   阅读量:0

  当最初的嫌犯通过点燃公交引起了社会轩然大波的时候,公交纵火的模仿效应就开始发挥一定的作用,个别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且长期不受大众关注的人,开始以这种毁灭无辜乘客的手法,发泄不满情绪。
 


 

  7月5日,星期六,连续下了一周雨的杭州难得雨停,空气中的些许闷热并不影响市民和游客的出行。地处闹市区,距离西湖的音乐喷泉只有500米的一个十字路口人来人往,一如往常。这里有一个大型购物中心,一个医院,以及一个公交站,很多人在这里购物、逛街,最后搭乘公交回家。下午5时许,一辆载着80余人的公交在本不应停下的这个站点旁突然停下,几秒钟后,浓烟火势夹杂尖叫窜出。通过市民和消防的及时救援,火势虽很快被扑灭,但事故依旧造成了15人重伤。

  两天后,杭州公安局宣布公交纵火案告破,嫌犯包来旭在车内倾倒并点燃可燃物“香蕉水”(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微溶于水,能溶于各种有机溶剂,易燃,主要用作喷漆的溶剂和稀释剂)是公交着火的原因,嫌犯本人也因为这一举动被烧成重伤。目前,警方还无法通过审讯获得主观犯意的口供,但媒体采访却发现,包来旭换过多个打工单位,长年孤身在外,有厌世情绪。这或许正是嫌犯点燃公交的动机。

  而就在杭州公交起火的10天后,在广州珠海区同样发生了公交纵火案件。

  7月15日晚上7点多,正是这个快速发展的城市的上班族疲惫归家,以及刚到广州的外乡人坐车的高峰期。根据爆炸现场的车站视频显示,一辆公交在敦和公交站缓缓靠站,在站点等候的人群开始朝公交走去。就在这时,公交内出现了一阵慌乱,很多不明就里的乘客随着人流跑下车,站在站台上向公交探望,车站一时站满了人。约10秒钟后,公交突然发生爆炸,视频监控被火光布满,乘客开始逃窜,有四名伤者身上着火,在地上翻滚。

  16个小时后,嫌犯被广州警方抓获。根据警方的案件通报,“赌博输钱,心生不忿”是他做出这一行为的原因。根据交代,他还可能牵涉到上个月的25日武广高铁衡阳段遭人蓄意破坏导致高铁停运一事。

  全国多地频发“公交纵火”案件

  频繁发生的“公交纵火”案件让大家对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2014年5月12日,四川宜宾发生了公交车纵火案,纵火者身亡,12人重伤。2013年6月7日,厦门BRT快1线途经金山站往南500米处发生公交车起火事故。事故造成47人死亡、34人受伤。犯罪嫌疑人陈水总被当场烧死,其遗书证实,陈水总因自感生活不如意,悲观厌世,而泄愤纵火。2012年7月28日,一辆9路公交车行驶至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路路口时,车厢后部起火,火情未造成人员伤亡,车辆轻微受损,之后警方现场勘查认定,该事件为一起人为纵火案件。2010年7月21日下午,湖南长沙机场高速公路上,一辆由黄花机场开往长沙市区的机场大巴车厢内突燃大火。事件造成2人死亡,3人重伤。2009年06月05日,成都市一辆9路公交车在行驶至成都动物园附近、市北三环川陕立交桥下桥处时发生燃烧,该事件造成27人遇难74人受伤,该起人为纵火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张云良已当场死亡。

  模仿效应导致公家车成“下手”对象

  搜寻相关的新闻,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公交车纵火案的制造者身上有很多共同特征:生活不如意、悲观厌世、心理失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尹文刚告诉记者,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对他的社会人格有很深的影响。所谓社会人格,是指同一种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有一些人长期处于社会的底层,属于没有受到重视的一个群体,生活上的长期贫困,现实中的多次打压,最终造成了心理的失衡。一旦这类人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便有可能从生活不如意的普通人成为点燃公交车的嫌犯。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等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指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核心问题是缺乏自然情感,并无法通过后天抚养和教育予以改变。在这些公交车纵火案中,将无辜的乘客作为报复对象,就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

  但为何这些人都会选择公交车作为“下手”对象呢?

  据称,这次发生在杭州的公交纵火案,嫌犯还曾向人透露过要仿效制造恶性事件扬名的念头。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沈政告诉记者,心理学中把这一行为称为模仿效应。所谓模仿效应,是指因为新闻报道或者小说电影中描述的事件,而导致的一连串类似事件。

  法国模仿理论创始人塔尔德指出,现代社会的人们虽然在肉体上相互分离,但在心理上却相互连接在一起。通俗来讲,某一服饰或发型在当下成为流行,就是人们心理上的模仿效应起的效果。

  其实,模仿效应不仅在人类的身上普遍存在,在动物身上也能得以体现。美国的科研人员在几年前就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般的年老果蝇与一般的年轻果蝇放在一个瓶子中喂养,然后观察年老的果蝇的生理状况。结果显示,较长时间和年轻果蝇生活在一起的年老果蝇,各项生理指标都变得接近正常的年轻果蝇,寿命也比同龄果蝇的平均寿命延长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经常和年轻人相处的老年人,其思维和身体机能会比一般的老年人要好。

  除了这次的公交纵火,沈教授指出,2010年3月到5月期间发生在福建、江苏等地的六起幼儿园杀人案更能说明这一效应。当时的这六起案件,时间跨度短、作案手法近,嫌犯均以报复心理把刀挥向了没有反抗能力的幼儿。

  而美国也因模仿效应发生过多起案例。2007年,佛州发生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恶性校园枪击案,该案共造成33人死亡,枪手赵承熙本人开枪饮弹自尽。然而,就在枪击发生后的48小时内,纽约、新泽西、明尼苏达、加利福尼亚、华盛顿和得克塞斯州,都相继接到类似佛州枪击案的威胁,尽管联邦调查局事后证实这些警告多半是虚惊一场,但是联邦发言人指出,因为新闻媒体的大篇幅报道枪击事件,有可能引发了模仿效应。

  2012年,美国科罗拉多的一家电影院正在播放《蝙蝠侠前传3》的首映,一名枪手突然闯入放映厅四处射击,这起枪击案造成至少12人死亡。同样,案件发生之后的几天内,南加州、圣荷西、亚利桑那、新泽西等地的多家影院在播放该部电影时发生了惊恐案件。

  回看国内这几天频繁发生的公交纵火案,我们不难发现模仿效应正在发挥着影响。嫌犯为了达到自身目的,往往会把作案地点选择在易实施、人流集中的地方。公交作为人民大众便利出行的城市公共交通,满足了这个条件。且公交站点遍布城市大街小巷,很难具备安检的条件,这就使得携带作案工具也成为了可能。

  类似案件频发不意味要刻意不报道此类新闻

  当最初的嫌犯通过点燃公交引起了社会轩然大波的时候,公交纵火的模仿效应就开始发挥一定的作用,个别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且长期不受大众关注的人,开始以这种毁灭无辜乘客的手法,发泄不满情绪。

  在当代,远隔千里的恶性案件之间的模仿,其学习过程来自媒介报道的可能大于口口相传或亲眼目睹。日益发达的大众传媒把人们联系在一起时,也成了社会心理、情绪传染的一个途径。沈教授在谈及模仿效应时,也谈到了媒体在这一效应传播中发生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要刻意选择不报道此类新闻”,沈教授强调,媒体若刻意简化或不报道这类新闻,很可能引起社会中潜在嫌犯的逆反心理。比较好的做法是,不要把死亡人数作为最重要的新闻来播报,也不要过度展现犯罪细节。

  在去年厦门公交纵火案发生当晚,拥有两千万粉丝的《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出提问:“该是怎样的极端决绝,才能如此暴戾残忍?”一千多条回复中,很多网友都谈到了当下的社会环境。尹文刚教授也向记者提到了这一点,他告诉记者,某一时间段里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多次爆发,隐藏在背后的肯定有社会问题。“但是,运用好模仿效应,它也可以给社会传递正能量,社会需要放慢脚步,民众需要信仰。”如果大环境得以改善,个体诉求得到充分倾听,“一个良性的模仿效应自然会在社会中扩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