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期待新时代有更多科学家站到聚光灯下

来源:    发布日期:2017-11-20 16:10:32   阅读量:0

新时代需要更多科学家站到聚光灯下,但这需要社会氛围和科学文化。我们应该承认科普目前面临着深入地融合到文化之中的挑战,只有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文化,才有明星科学家频繁涌现的土壤和环境。

文/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编辑/吉菁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科普,践行科普,而这离不开科学家的参与,因为科学家是科普的“源头活水”和“第一发球员”。

美国学者德克兰·费伊在《聚光灯下的明星科学家》一书中指出,明星科学家“激励新思维,驱动科学争议,强化公众的理解,动员社会运动并塑造政策”,他们成为了科普的代言人,并且通过参与科普,他们成为了一种文化商品,进而他们的明星地位使得他们可以对自己专业知识之外的领域进行评论。

笔者上周参加的两次科学传播沙龙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照到了明星科学家的话题。

11月10日晚,在国家天文台举办的“科学+经典”沙龙上,嘉宾们以卡尔·萨根的经典名著《宇宙》为主题讨论了萨根为什么家喻户晓以及他对科普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同时也让我们反思萨根为什么会成为明星科学家,中国什么时候会涌现出自己的明星科学家?

而11月12日,由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主办、知识分子承办的科学传播沙龙上,也有发言嘉宾就明星科学家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过去有卡尔·萨根,现在有布赖恩·考克斯以及“新时代的卡尔·萨根”——尼尔·德格拉斯·泰森等一批明星科学家,我们的明星科学家会在何时出现?

熟悉和关注科普领域的公众可能会注意到,我们周围活跃着一大批科普“网红”,他们在微信公号、头条、微博以及相关的直播平台上开展着各式各样的科普,也让更多的人开始爱上科学,例如“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微积分减肥快快跑》的作者林群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双南教授,《〈三体〉中的物理学》作者、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中国首位“卡尔·萨根”奖得主、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人称“北斗女神”的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博导徐颖,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钟大厨”钟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网名为“大脸撑在小胸上”的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博士后李汀等,不胜枚举。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明星科学家的代表,通过自己的科普行为带动着身边的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普,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科普内容,推动着科普的发展。

▲今年5 月,全国首个科技工作者日前夕,欧阳自远等 五位科技工作者当选“最受媒体欢迎的科学家”

当然,明星科学家的出现需要时间,也需要社会氛围。即使在卡尔·萨根的时代,科普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未能免俗地被同行认为跟大众和媒体走得太近了,并因此还诞生了一个新的名词——萨根效应,也就是说科学家在公众中的声誉是与他们科研工作的质量背道而驰的。

而如今,这种效应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且有可能抑制科学家从事科普的行为。

▲ “萨根效应”得名于天文学家及科普明星卡尔·萨根 (Carl Sagan)。由于公众影响日益增长,萨根遭到了科学同行的排挤耻笑,还多次失去过学术生涯的重要机遇。在被美国科学 院拒之门外26 年后的今天,这种效应一定程度上仍在继续。

当然,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的科普取得了长足发展,科学共同体对待科普的态度也越来越积极,同时也在不断地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到同公众的交流互动之中,至少在公开场合,我们不再能够频繁地听到“做不好科研的人才做科普”的声音了,这也是一种进步,同时也应该看作是对科研人员做科普的一种肯定。

同时,明星科学家的出现也需要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科学文化应该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之一。

我们应该承认科普目前面临着深入地融合到文化之中的挑战,只有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文化,才有明星科学家频繁涌现的土壤和环境,同时明星科学家也才能更积极地投身于科普。

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正在把科普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且积极地投身于科普之中,我们也相信在新时代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明星科学家,推动中国科普事业的不断发展。■